人,真正活明白了,就喜歡獨來獨往

太合群,真的好嗎?會不會因為害怕被人孤立、排擠,而總要放棄些自己的原則、底線,或收起自己的鋒芒和個性,選擇迎合別人。

長此以往,也許你真的會變為一個讓自己都感到十分陌生的人,喪失了自我。

其實獨處沒什麼不好,能讓你更安定,更專註,更簡單。也能讓你找到自己,不再迷失,不再混亂,享受那份靜謐和解讀自己的歷程的精彩。

外界的喧囂,雖然繽紛多彩,但無法給你帶來一種真正的心靈上的充實感。

讓自己靜下來,或許就會發現,自己並不需要那樣的熱鬧和刺激。相反的,那樣的熱鬧,帶來短暫性的滿足之後,還會使自己越來越浮躁、敏感和孤獨,然後再去尋找,越來越遠離內心深處的芳香。

人,真正活明白了,就喜歡獨來獨往,除了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以外,留一份靜謐給自己。

  • 1、人越多越無聊。

叔本華說: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可供我們選擇的路只有兩種,要麼享受孤獨,要麼淪入世俗。凡是人群扎堆聚集,主要話題無外乎三個,拐彎抹角炫耀自己、添油加醋貶低別人、相互窺探搬弄是非。」

聊著最沒有營養的話題,浪費著最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從來不能在這當中獲得。

你覺得自己喜歡,仔細想想,你也未必是真的喜歡。

越是人群扎堆,越是無聊,沒什麼意思,互相探討著與放大著感情,再聊聊誰的好,誰的不好,偶爾你笑笑我,我再笑笑你。對於互相幫助這種事,大家都有過深信不疑,但是在真正遇到事情時,才會明白,話只是話。

完全無效的社交,只會浪費時間、金錢和感情。甚至,在你真正準備去做某件事情時,這些所謂的朋友,還會成為你的阻力。

  • 2、取悅自己的快樂。

人只有跟自己相處的時候,才是最輕鬆的,不用看誰的臉色,也不用考慮誰的感受,更不用去遷就誰。這樣的輕鬆感,是對精神世界的一種洗禮,讓你逐漸擁有一個獨屬於自己的靜謐的空間。

認識的人越多,會變得越懶,不想再去認識誰,也受夠了其中的累。大抵也是看清了所謂的社交關係。

從付出感情的相識到相處,最後也不過就是價值互換的關係。

另外在相處的過程中,你總要對自己有些勉強,有許多為難,倒不如投身於一種真正的自由當中。

  • 3、遠離不健康的。

無論人,關係,還是感情的,只要是不健康的,已經不再想著去改變,更懶得再與誰發生爭執,遠離是最明智的選擇,也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選擇。

做人做事不再那樣較真,喜歡計較,以平靜的笑容去回應他人的觀點,去應對他人的過失。

坦然和從容,是在獨處中培養出來的一種氣質,不再把除了自己、家人和健康以外的東西,看得那樣重要。

孤獨,也可以成為享受的,開始遠離人群,也不再要求他人對自己的理解,更不會再對他人抱有期待。

以前,常把別人的事看成自己的事,學會獨處以後,才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家人,自己一無所有。

  • 4、人都是複雜的。

人與人之間,很難有純粹的關係,相反的,矛盾、猜忌和懷疑才是常態。喜歡獨處,不一定是對「人」發生了冷漠,而是想把更好、更多的感情,集中在自己和家人的身上。

當你真正活明白了以後,就會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有多麼的可笑。

想他人能理解自己,想他人能信賴自己,其實並沒有誰能真正的理解你,那些寬慰的話,都是聰明人看準了是你想聽的。

從你開始相信他人,依靠他人起,危險就已經發生了。

即便是親戚關係,也會疏遠,也會有勾心鬥角,最後變為你的負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多數都是平淡如水的,所以自己的強大和獨立,才是關鍵。

  • 5、理性對待社會。

人,真正活明白了,就不會再有以前那種非常激進的想法和行為。能夠理性對待社會,看清規律,尊重規則。對朋友,見了面也能熱情地聊上幾句,但在揮手告別時也不會再有留戀。

哪怕人性的問題在他面前徐徐展開,依然可以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坦然。

不再去分對錯、黑白,是因為明白了這個社會,不是除了黑就是白,除了對就是錯。很多時候,在黑白與對錯之間,還有灰。

與白對立的不一定是黑,有時候也是白與白之間的對立。

當自己看懂,也能接受的時候,會更喜歡獨來獨往,不再表現的那樣憤世嫉俗,對社會多了一些寬容和理性。還是有激烈反應的人,也許是看懂了,也許只是看懂了皮毛。

也許,人總得經歷一些事,才能發生心境上的巨大變化。想到以前那個好熱鬧、好扎堆的自己,深感無聊和幼稚,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人真正活明白了,真正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就像很多人口中的成熟,不過是被世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這樣的世故圓滑,更好像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

只有在你能為自己調試出一片寧靜的天地,也享受那份靜謐和溫馨,並且還能實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時,才算真正的成熟。

這種成熟是裝不出來的,比如故意擺出一副超然物外的世外高人的姿態。也別覺得獨來獨往就是清心寡欲、無欲無求,只是又換了一種生活的態度,開始追求一個獨立的空間,一種真正的自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