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安靜,力量自生


文\一藻


有句話說得好:

「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

心靜,是一種氣度,一種格局,一種人生境界。

一個人,只有靜下來,才能發揮自己的無限潛能,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看清楚自己的方向。

心靜,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

心靜,煩惱消

佛說:

「煩惱本自尋,心靜自然無。」

煩惱,多源於心思的複雜。

若想讓身心清凈,首先要學會放空心思,安住當下。

有位太太,原來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後來,家庭遭遇了變故,逼得她不得不重返職場。

初入職場,她遇到了諸多困難,雖然咬牙堅持,卻異常辛苦。

最讓她無法忍受的,是每晚失眠。

只要一躺到床上,她就會胡思亂想:如果失去這份工作,我該怎麼辦?如果交不起房租,我的孩子是不是就要流落街頭?

這巨大的壓力,讓她變得日益憔悴。

後來,她在一家書店,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不要去想虛無縹緲的明天,只把今天過好!」

只要把這一日過好,其他的與自己無關,這就如同「放空」自己一樣,讓自己回到了「心靜」的狀態。

因為不去瞎想,煩惱也自然消失了,生命力也越來越強,生活也越來越好!

俗語說:「心靜自然涼。」

心靜,正如一劑良藥,治癒著你我的身心。

心靜,生自在

古德有言:

「尋牛須訪跡,學道訪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易尋。」

找牛,要循著它的足跡,學道,要從無心學起。

找到了牛的足跡,就找到了牛,學到了無心就學到了道。

想必,這裡的無心,就是心無掛礙,沒有亂七八糟的想法。

日本京都黃檗寺的小門上有「第一義諦」四個字。

據說當初,洪川禪師在寫這四個字的時候,就讓弟子在旁磨墨。

寫完第一幅後,洪川禪師讓弟子評價,弟子坦言:寫得不怎麼樣。

就這樣,洪川禪師寫了七八十幅,旁邊的弟子都沒有點頭。

後來,弟子離開片刻。洪川禪師心想:「這下終於可以避開弟子銳利的眼光了。」

於是,揮毫潑墨,一蹴而就。

「神品!」

弟子回來後,看到禪師的作品,大為讚歎。

心靜,就是心中沒有雜念,摒棄外界的一切干擾,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

寫字和做人一樣,你越安靜,越心無掛礙,就越能發揮自己的潛力。

難怪有位哲人這樣說:

「把塵世的禮物堆積到愚人的腳下吧,請賜給我不受煩擾的心靈!」

餘生,修一顆寧靜的心靈,讓生命自在愉悅。

心靜,種福根

心煩意燥的時候,很難感覺到這個世界的美麗。

因而,人要學會靜下心,去除心中的雜念,方能得到身心的安康。

甄嬛傳》中,太后喜歡甄嬛,恐怕也是源於甄嬛的安靜。

臘八那日,皇太后邀請甄嬛到她的壽康宮抄寫經文。

太后說:「雪下得這麼大,樹枝都壓斷了。你這孩子心倒靜,哀家瞧你也很少講話。」

甄嬛說:「原本心不靜,到了太后這裡抄寫佛經,心就慢慢靜下來了,可見安神寧心,佛祖箴言是最好不過了。」

甄嬛說:「太后也喜歡檀香嗎?」

太后說:「禮佛之人多用檀香,後宮少用此香,怎麼你倒識得?」

甄嬛說:「臣妾有時點來靜靜心,倒比安歇香好。」

太后深有同感,說:「沒錯,人生難免不如意時,你懂得排遣就好。」

越是低谷,越要靜心,方能生出慧根。

慧根一生,人便不會浮躁,災難自然遠離。

唐朝司馬永楨說:

「靜則生輝,動則生昏。」

心靜,就能產生智慧;心動,則容易昏沉。

人生,無論順境逆境,保持心性寧靜,既是力量,也是福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