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先飛絮,梧桐續放花。
又是一年清明時,滿眼遊絲兼落絮。
清明時節,春和景明,草木葳蕤,卻也細雨紛飛,人生愁思。
這時節,是生長,也緬懷,向生,也思往,天地清,人更須明。
清明,緬懷
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是掃墓祭祖,緬懷先人,追思往昔的親情。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如果親人真離世了,又有幾個人能不悲傷?
人生總免不了告別。意外降臨、傷病來襲、瓜熟蒂落……當陰陽相隔時,我們也只能無可奈何接受,但心中的痛又能怎樣排解?
清明節給了我們一個思念的出口,它用一場盛大的儀式,搭建起一座連接兩界的花瓣橋,讓我們與過世的親人有了連接。
清明思上冢,昨夜夢還家。
我們可以為親人的墓地添一把新土,可以給親人的墳塋放滿黃紙,可以在對親人訴說自己無數個日夜積攢下來的思念……
然後,繼續勇敢地、用力地活下去。
電影《尋夢環遊記》里說:人的一生會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斷氣的那一刻,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死亡。
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這一刻你的身份將會在這個世界上抹除。
第三次是世界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亡,這一刻將是真正的死亡,從此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
死亡從來不是人生的終點,被遺忘才是!它雖然改變了生命的狀態,但沒有結束真正的親情。
只要我們還記得逝去的親人,只要我們還愛著他們,他們就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清明,傳承
風吹山野紙錢輕,墳塋壘壘春草興。
兒童不識陰陽悲,只把掃墓當踏青。
在我人生的前二十年,清明掃墓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春遊,大人們忙著清理墓地,小孩子快樂地爬山摘野果。
但後來隨著長輩的離世,清明節給我的感覺複雜多了。
坦白說,我一度很不喜歡過清明節,因為它總會讓我回憶起死別的悲傷和失去的痛苦。
直到我開始釋懷,終於懂得,清明掃墓,慎遠追終,除了緬懷親人,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傳承。
掃墓,其實是在尋根,站在祖先和親人的墳前,我們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又將去往哪裡。
根在,知道自己的來路,我們才能更加理直氣壯地在人生路上求索著。
祭祖,也是傳承,血脈的傳承,父輩、祖輩、祖祖輩,一代又一代,如同葉茂枝繁的大樹,雖然開枝散葉,但根只在一處,這就是我們的血脈源頭。
除了血脈的傳承,家風家訓,祖先的經驗教訓,品行美德,也會在一次次的祭拜中讓後人了解並傳承下來。
唯有傳承,才能延續,才有新生。
清明,感恩
有人說,清明節是中國式的感恩節,祭拜祖先,除了追思,除了祈願,也是感謝祖先的恩德,讓我們擁有現在的一切。
其實,除了感恩祖先,還有一群人,我們更應該感恩,就是那些為了國家大義不惜犧牲的英雄烈士。
誓死捍衛國土的烈士,冒著生死工作的緝毒警察,為科研貢獻身心的科學家......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我們能有今天風平浪靜的幸福生活,我們的祖國能有今日的繁榮昌盛,離不開英雄們的捨生忘死!
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正是他們大義凜然,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為國為民抵擋了驚濤駭浪。
時代變了,但精神不變,清明節緬懷英雄,仰望英雄,是對自我的反省,也是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今天的我們,感恩他們,也要賡續他們的優秀品質和精神力量。
清明,珍惜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不管生前多麼風光,功名利祿,家財萬貫,最後終歸成為一抔黃土,掩盡風流。
看清了盡頭,你還執著於那些帶不去的名利嗎?你還會為那些身外物放棄陪伴身邊人嗎?
要知道,無常本是尋常,意外和明天不知哪個先來,與其等沒時間了再後悔,不如珍惜當下,享受當下。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能把握的只在現生。
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珍惜眼前人,做好眼前事。
把握當下,活在當下,不留遺憾,才是不枉此生。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END----------
我是@穎媽育兒記,一個在教育行業20年的中年老母,關注我,一起修己育兒,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