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到中年,發現周圍都是靠自己的人,自己卻無依無靠。」
一句話,戳中了中年人的淚點。
可是流淚有什麼用?誰的人生,不是含淚奔跑?
想要從容熬過中年,就要懂得,身體沉下去了,人生才能浮上來,誰都不能建空中樓閣。
01
身體下沉,接地氣,眾人抬舉。
看過這樣一個觀點:人有兩種,掌心向下的人,或掌心向上的人。
向下是握緊自己想要的,積極勞作。比方說,握住鋤頭,使勁挖土,開啟春耕模式。
向上是乞討,希望有人施捨,就像乞丐一樣。收穫有多少,想一想就清楚了。就是有收穫,也是不光彩的。
事實上,人生的每個部位,都要有向下的勇氣和姿態。
出生在農村的我,每到秋天,就會和家人一起彎腰,走進稻浪,揮舞鐮刀,收割一年的收成。
菜地里,農人的一直彎著腰,和青菜說話,對著土地索要財富。
經過若干年打拚,人就會走向高處。因而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哲理的現象,要持續走高,就要持續向下。
清朝時,有一個官員于成龍。被康熙稱讚「清官第一」。
得到了皇帝的點贊,人生已經到了極致了。可是于成龍並沒有高傲,而是堅持走向群眾,習慣性和農人交談。
他在廣西羅城縣做知縣時,縣城只有六戶人家,到處荒蕪。為了改變生活,他和衙役一起修建了草屋,作為辦公室。
平時,和農人一起商議,如何種地、賺錢——召百姓從容問疾苦。
經過多年努力,他在年底的考核中,評為了「卓異等級」。
在黃州府做同知時,他化妝成乞丐「楊二」,潛入土匪窩,摸清了土匪的底細,然後一舉剿滅土匪。
被提拔為兩江總督後,仍舊保持走基層的習慣,常常一個人到集市、碼頭等地觀察。以至於一些小官員,看到白鬍須的老人,就戰戰兢兢,認為是總督大人來了。
據史書記載,于成龍過世時——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
很明顯,做人,俯首甘為孺子牛,永遠沒有禍害。並且這樣的姿態,會讓自己一直上升。這是「眾星捧月」的大格局。
往下走,活踏實。
當一個人兩腳懸空的時候,說明人到了「懸崖」上了,走幾步,都會搖擺不定。唯有走下來,才能長長舒一口氣,懸著的心,也歸位了。
走到群眾之中,你才能真正凝心聚力,集百家所長。久而久之,你還能得到群眾的口碑,推著你,越走越遠。
幫下人,得人心。
平時,做一些善舉,善有善報。你彎腰一次,別人也會對著你彎腰一次。從而你就活成慈祥的樣子,有了一顆慈悲心。
身體下沉的道理,不僅能用在事業上,還能用在家庭上。一家人,彼此尊重,就沒有不和睦的。比方說,父母可以彎腰,和孩子平起平坐,好好溝通,互相促進,而不是父母對孩子吼幾聲。
02
人生上浮,提層次,高瞻遠矚。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是身體下沉,帶來的喜悅。
當你或者家庭有了很多收穫之後,人的底氣就足了。如果把收穫當成墊腳石、出發點,很容易一躍而起。
用過彈簧的人,就知道:把彈簧按住,使勁按下去之後,彈簧會特別有力量,並迅速拉長,直立起來。
做人,也要有彈性。也就是說,彎腰是為了站起來,而不是趴下去。
提升名氣,人生走得更順。
毛遂自薦的典故告訴我們,當你匯聚了一定的力量之後,就要積極出頭了,不能隱藏得太深。
中年人有了名氣,就能引領一批人的方向。正所謂,唯馬首是瞻。
在單位上,中年人是主力軍,要常常給大家做示範動作;在朋友圈裡,要弘揚正能量,樹立做人的榜樣;在負能量來臨時,要敢於發聲,別默認。
魯迅先生,棄醫學文,名氣越來越大,就像時代的洪流一樣,喚醒人們。就是最好的榜樣。
積累財富,餘生更有保障。
作為普通人,要餘生安穩,就要過勤儉節約的生活,積累一筆財富。
有了財富,進一步可以投資,退一步可以「暗度晚年」。人生有了高度,進退都從容。
做好規劃,家庭持續興旺。
作為大家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壓力,既然扔不掉,那就扛起來,笑著面對。
要明白,你的人生高度,就是家庭的高度。千萬不要把自己當孩子,更 不能啃老。積極作為,是應有的樣子。
03
一切無常,為常態,從容走過。
伏爾泰說:「沒有所謂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是考驗、懲罰或補償。」
人到中年,誰都會有沉沉浮浮的經歷。
蘇軾在科考場上,一舉成名,但因為烏台詩案,入獄,被貶。
曾國藩作為湘軍的領頭人,因為江西戰場不利,被人彈劾。
王安石主張變法,卻被守舊派反對,有兩次被罷免宰相的經歷。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管在河東,還是在河西,都不是固定的位置,你總得隨著趨勢,走向人生的另一面。
折騰幾次,人生在低谷,也會慢慢上浮;沉住氣,繼續折騰,人生回到低谷,又能更好地出發。這就是生活的真相。
04
虎行似病,鷹立如睡。
人到中年,就是站在人生經歷的基礎上,走進人群里,尋找財富和智慧。
使勁墊高人生的厚度,隨時都能重啟自己。
再苦的日子,不過是悲喜自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向下紮根的樹,才長得枝繁葉茂。
向下求生的人,才活得前程似錦。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