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其實非常厭惡選擇,可偏偏覺得生活有無數需要自己去做的選擇,從而也就有了無數的煩惱。
害怕自己選擇錯了,於是煩惱,擔心自己因為選擇不對而畏頭畏尾,然後產生巨大的心理負荷,甚至慢慢地陷入了一種自我內耗當中。
其實,大多數人就是因為不敢面對自己,害怕正視自己,卻偏偏喜歡能看到一個完美的結果,從而莫名其妙就有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季羨林先生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其實,人越是降低姿態,放低身姿,才能真正做到心平氣和地接受這個不完美的自己,接納這個不完美的社會。
每個人都像一本書,只有做到足夠客觀和理性地對待自己,也只有真正地正視自己,才能打造自己,接受自己,最終成就自己。
就像《無聲告白》中寫道: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面對自己,因為自己才是陪伴自己一生最長時間的朋友;
正視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挖掘出自身的優勢;
接受自己,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取悅自己,愉悅自己,做到獨立,也真正享用到當下美好的一切。
面對自己
面對自己很難,因為一個人的眼睛只能往外看,只有通過鏡子才能看到自己。
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習慣了將眼睛看向別人,而不是看見自己。
於是,越是遇到問題,遇到難關,人就越容易將錯誤歸咎於他人。
可實際上,我們之所以疑惑,之所以痛苦,之所以煎熬,就是看得太片面,想得太簡單。
實際上,世界是立體的,一個人越是做不到面對真實的自己,就越無法客觀而理性地看待這個世界。
當自己無法與自己、他人、世界產生一定的融洽的關係和狀態的時候,就容易陷入一種否定自己,或是心理疾病變得越來越嚴重的狀態下。
人最怕的,其實就是心理感冒了。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中寫道:
「你沒辦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認。承認本身,就是最隱蔽也是最關鍵的改變。
對於過去,或許每個人都會有些難以言說的痛。」
人生無常,煩惱不斷,實在很苦,但是我們每個都無法逃避痛苦,也無法逃脫得掉生命的歸宿。
所以,與其為了逃避現實而否定自己,害怕面對自己,不如勇敢地面對現實,淡定地接納遺憾,享受孤獨,品嘗到生活的滋味。
作家田維在《花田半畝》中寫道:
「遺憾是常常的,孤獨是常常的,生來是品嘗苦味,生來便是看盡無常變幻。」
因此,無論當下的生活是什麼樣子,關鍵在於你自己該拿出怎樣的一番心態來看淡人生的無常變幻。
如此,即便站在人生交叉路口時,也能從容淡定地做好自己的選擇。
亞伯拉罕·馬斯洛曾這樣寫道 :
「一個能夠實現自我的人的首要素質就是,完全誠實和客觀地對待自己。」
面對自己,誠實而客觀地對待自己,真正地接納自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慢慢地走向實現自我的道路上。
正視自己
美好生活的秘訣,在於勇敢地正視自己。
一個人,不光要勇敢地面對自己,還要積極地正視自己。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一步步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
很多人,窮其一輩子,也沒找到真實的自己,於是每一天都在漂泊,都在流浪。
其實,唯有不斷地正視自己,了解自己,從細微的生活細節來觀察、思考、總結一些經驗和教訓,下面我們才能真正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
宮崎駿說:
「努力過後,才知道許多事情,堅持堅持,就過來了。」
所以,努力地打磨自己,從當下的工作、生活來磨練自己,堅持地正視自己,才能找到自己跟這個社會產生交集的契合點。
如此,找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包容自己的不足,再然後,就是不斷地活出真實而誠懇的自己。
最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正視自己,哪怕不完美,可我們也能因為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然後真正地取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海藍博士說:
「愛上不完美的自己,改變能夠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
人這一生,沒人能做到絕對的完美,也沒人可以做到一帆風順到底,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能改變的,然後正視一切,接納一切。
接受自己
莫言說:
「真正的強大不是忘記,而是接受。」
深以為然,很多人一輩子都過得很痛苦,很悲哀,就是因為自己始終無法接受自己。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無法接受的話,就很難接受其他的一切。
反之,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從容地接納自己,接受一切的話,那麼對於生活,對於這個世界,也就能夠發現更多的美好。
當一個人對一切都抱著希望,也能夠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一種豁達的精神的時候,那麼他們就會越來越包容這個世界,越來越輕鬆地接受自己。
馬德琳·英格說: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曾以為長大後我們將不再脆弱。
可其實成長的本質就是去接納自身的脆弱。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脆弱。」
人這一輩子,從來都是先為自己而活,把自己活漂亮了,把自己活成功了,把自己活幸福了。
接下來,我們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渺小,接受自己的脆弱,然後又能夠拿出頑強的心態去面對起起伏伏的人生,哪怕終究變得平凡,可內心早已淡然。
作家周國平說:
「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
願你在餘生里,從頭到尾都願意接受自己,正視自己,面對自己,改變自己。
然後,邂逅更美的人生風景,也看到了自己的偉岸與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