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多點真誠,少點套路」,最近又流傳起一段熱語:「真誠才是必殺技」。與善良一樣,真誠,也是一個常被我們掛在嘴邊且恆動人心的美好品質。人生,難得真誠,難得一直真誠。今日,話「真誠」泛起的波光漣漪,與君共勉:永遠,竭力去做一個赤誠坦蕩之人。
《那些被真誠擊中的瞬間》
「真誠才是必殺技」,當我寫下這句話時,才意識到自己早已弄丟了一些東西。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習慣了權衡利弊,習慣了印象整飾,習慣了察言觀色,習慣了欲言又止,習慣了端著揣著,可我發現,總能打動我的,來來回回還是那幾樣再簡單不過的人類美德:純粹、可愛、善良、勇敢、堅定。
@有一隻花在澆水
我發現,在所有美好品質之中,真誠或許是最具「鬆弛感」,最不費力、最高效的品質。
就如一段電影台詞說的,「其實很多時候,你並不需要做什麼,真誠即可。」你不用戴上社交面具,不用費心藏著掖著,沒有那麼多曲里拐彎,沒有那麼多誤會和猜忌,你愛一個人是真的,討厭一個人也是真的,就算你跟世界互動的方式不那麼完美,卻也是真真切切、坦坦蕩蕩的。還有什麼比手捧一顆真心闖蕩江湖更無敵的嗎?畢竟,不是誰都能做到。
@昨日世界的茨威格
我自己覺得,一個人能認真地回復你消息這一相處細節,就蠻可貴的。在被忽視、被敷衍、被套路之後,你越發能體會到,那些願意真誠地給你回應,願意用心對待你的人有多溫暖。
@小今年考上了嗎
真誠向來是我交往的第一法則,我永遠會對帶著真誠朝我走來的人敞開胸懷。
@一坨奶球
其實,不真誠的代價特別高。
就算是神經再大條的人,突然有一天發現對面的人對自己並不誠懇,他心裡的那扇門也會關上吧,而且你不知道要花多少心思才能再敲開,還能不能再敲開。不論同事、朋友還是戀人,亦然。真心覺得,人與人相處,善良真誠才是最大的技巧。
@曬不幹的沉默yy
我想,
如果真誠有顏色,那一定是乾淨清亮的透明色。
@凌凌侯
真誠永遠是最討喜的,無論在何種關係里,比如表達愛意,與其想著堆砌形容詞、程度副詞,想著每句話都說得天衣無縫,不如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一直記得木心先生說過:文字的簡練來自內心的真誠。「我十二萬分地愛你」,就不如「我愛你」。
@寫了但是沒寫完的小寫
我覺得,生活很難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多少會有需要妥協的時候。但我希望,或者說要求自己:保持善良、真誠和坦蕩,在做任何選擇和決定時都要記得自己曾經設過的底線。
這樣,在每個夜晚來襲的時候,我都能磊落心安;在任何時候,我都能對自己說:我過著一種無愧於心的生活。
@小星
在我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里,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三毛
️真誠永遠是「必殺技」 - 朗讀者 董華音頻:00:0007:50
《真誠,
永遠是「必殺技」》
作者 | 陳果
真誠對家人,你不必假裝過得很好。
很多人常習慣於「報喜不報憂」,在跟父母電話溝通時,往往會輕描淡寫地略過某一次不如人意的考試結果、失敗經歷,或者刻意掩飾失戀階段的悲痛欲絕、意志消沉,或者將自我最深沉的痛苦、最糾纏的煩惱、最真實的情感、最炙熱的夢想緊緊地鎖在內心最深處,寧可長期自我壓抑也絕不和父母坦承,以免父母無法理解卻為此憂心忡忡。
我自己也曾是這樣一個「報喜不報憂」的「好孩子」,直到某一次跟母親談到這些,她說:「作為你最親密的人,我最想了解的是你的真實情況,包括你的痛苦與煩惱。我也會跟著痛苦和煩惱,但是我仍然希望你實話告訴我,而不要騙我,我不想從別人那裡知道,或者完全不知道。也許我幫不上忙,但是我希望與你分擔。」
我們能欺騙的,往往是信任我們的人,而信任我們的人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我們欺騙他們。我們最想要保護和撫慰的,是我們真誠愛著的人,於是我們為了他們戴上精心繪製的「微笑面具」,而真誠愛著我們的人卻只是要我們摘下面具,以真面目示之,即使面具背後是,一張愁眉不展的臉。
真誠對戀人,你不必裝作最完美的樣子。
真正的愛,一定源於真正的了解。對一個人了解的深度,就決定了你愛他的深度。有些人,你喜歡他,是因為不了解他,真正了解了,你就不喜歡了——這樣的關係只是一種模模糊糊的遠觀的美感,走近了便是一種傷害。
當然,也有些人,你越了解他,就越喜歡他,越為他著迷,你發現他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美好,這帶給你意料之外的驚喜,你也更加確信這就是你等待的那個人。
唯有深知,才有深愛。
只有當你越來越懂他,懂他的天性,懂他的本色,懂他的內心世界,你才會越來越明白,對於這樣一個他,這樣的一片精神世界,你該如何更恰當地去愛,去關懷。
當你越來越看清什麼使你心動,什麼是你的心之所愛,你也就越來越明白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偶爾反躬自省、與認識他之前的那個「我」相互對照,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正在變成一個更真誠、更勇敢、更堅強、更通情達理、更值得自己尊敬的人。此時,我們會明白,有這樣的戀人相伴,我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
真誠對友人,你不必隱藏最真實的自己。
「朋友」的前提是真誠——真實坦誠。在他面前,我可以成為我自己,我可以只是安靜地思考或木木地發獃,卻不擔心冷場的尷尬,我的神經可以放鬆到無所思、無所想、無所慮。
真摯的「朋友」即是「摯友」,他們不是玩伴,不是酒友,不是寂寞時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難所,也不是基於利益牽扯或實用效果的「人脈」,更不是在場面上隨口說說的套話或社交辭令。
「朋友」,是在人格和精神上彼此對等的人。
互相幫助對方挖掘天然之自我,竭力呵護彼此的真性情而不強求對方改變、回報或者做出回應,這才是為友之道。
真誠對自己,你不必令人人都喜歡。
很多時候,我們總想讓自己在他人的眼中、在大眾的評價中顯得更優美更完善,於是我們就根據大眾對「優美」和「完善」的定義去訓練自己、打造自己、包裝自己,竭力去迎合、順應那套公認的標準,結果確實有人讚美我們,我們也享受這樣的成效。
但時不時靜下心來獨處,我們卻又覺得自己很陌生,離自己的真性情很遙遠,自己的神經如此緊張、內心如此焦灼。久而久之,壓抑與麻木漸長,冷漠隨虛榮共生。
讓自己在他人眼中閃閃發光,引來旁人路人陌生人的羨慕與讚歎——很多人把這當成對自己的善待。其實,這不是真正的自愛,而更像一種「自厭」,因為這裡面全然沒有對真實自我的觀照、尊重和接納,卻充滿了對自我本性的無視、嫌棄和壓抑。
事實上,一個人,不論表現得多好多完美,總有人喜歡,總有人不喜歡。既然如此,我們大可以活成我們自己,活得更本色一點、更真實一些,反正還是會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但至少你會更喜歡你自己,不是嗎?
整編自《復旦名師陳果:人生哲學課》
標題及正文標記黃色的小標題為編者自擬
配圖丨視覺中國
「我永遠喜歡真誠,
真誠地愛,真誠地笑,
真誠地在意,真誠地討厭,
真誠地較量,真誠地擁抱,真誠地說再會。」
就祝你——
保持熱愛與善良,
活得真誠而明亮!
☀️
製片人丨張天宇
編輯丨王若璐 校對 | 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