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朋友圈,總會發現一個很神奇的規律:
那些本該在最好的年紀,精力充沛,不斷拼搏的人,更新的動態不是「疲憊」就是「emo」,哪怕他們不明說,從朋友圈分享的歌曲和雞湯、凌晨兩三點的微博點贊,總能觀察出點蛛絲馬跡;
而那些三、四十歲,上有老下有小,睜眼就有房貸車貸,一堆人情世故人的朋友圈中,卻是一片歲月安詳,大家都在艱難的日子裡努力過好自己,鮮有抱怨,多的只是對自己點滴生活的平淡分享。
這其中或許有個人機遇的差別,但究其背後,三四十歲人的境遇根本不會比剛畢業甚至還在讀書的人好。
他們不同的其實是經歷、認知所帶來的心理成熟度、認知度的不同。
就像林徽因書里有句話說的:
「巷子里的貓很自由卻沒有歸宿,圍牆裡的狗有歸宿終身都得低頭。」
焦慮每個人都有,可人生已經那麼累了,重要的是不要被假焦慮蒙蔽了雙眼,甲之蜜餞乙之砒霜,每個人的時區都各不相同,擺爛不可取,無謂消耗同樣不是聰明之舉。
01
焦慮的原罪
前段時間,聽一個幾年前投資失敗,不僅把家底賠的一乾二淨,還負責幾百萬的朋友吐槽:
「我身邊有好多焦慮型的朋友,他們明明衣食不缺,甚至家境還不算差,卻一天天不知道在焦慮什麼。
以前我還不厭其煩開導他們,但後來想想,我這不就是光腳的開解穿鞋的,顯得我們腦子都有點問題。」
聽他的自嘲,莫名覺得好笑,可這年頭誰不焦慮呢?
但也像脫口秀大會上,演員江梓浩說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年都會有那麼幾個很優秀、很成功的人,二十幾歲,就年少得志,掙大錢。
他們的出現,搞得現在很多人覺得,我混的很差,很失敗。
其實你只是平凡而已,二十幾歲的、在異鄉打拚的年輕人,平凡和普通是常態,成名和暴富是變態!
正常人不該像我這樣的嗎?哪有這麼多錢的。都是拆東牆補西牆,有人甚至把四面牆都拆了。
可我們偏偏一邊和別人較勁,一邊暗自擔心,自己的生活會陷入某種困境。一旦看到朋友圈裡大家的生活比自己好了那麼一些,瞬間就能焦慮得起雞皮疙瘩。
這些焦慮也並非是身體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他有我無的折磨。這一切背後的原罪,也不是我過得不夠好,而是我過的沒有別人好。
02
焦慮划下的不是句號,而是破折號
在知乎上,看過這樣一則帖子:
「我:如果我一直沒有考上編製,怎麼辦?
我媽:那你可以嘗試其他工作啊。
我:如果我先給自己兩年時間,並沉澱自己考博呢?
我媽:只要這是你想做的,我都支持。
我:那別人說閑話呢?
我媽:你辛苦了那麼多年,緩兩年怎麼了,我尊重你的選擇,你不要有壓力!」
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雖然到處都是壓力,但很多的焦慮是自己給自己的,從來沒人強迫你做任何事,我們又何必執念於自己還沒做到的呢?
有人說,我只是一時焦慮,等我做到了,也就徹底放鬆了。
但到最後,往往是當執念已久的事情真正完成後的激動狂喜,只不過是在完成的那個瞬間而已。往後,依然會再次被如約而至的焦慮沖淡。
飽暖思淫慾,只要慾望不斷,焦慮就永遠不會間斷。
所以完成焦慮划下的不是句號,而是破折號。那些所謂更好的工作,生活,都會重新定義你的焦慮。
我們是要學會給自己鬆綁的,但不是躺平、擺爛,而是專註自我,屏蔽外界聲音,把自己從緊繃中抽離出來,努力爭取還沒得到的,坦然面對得不到的。
03
人生不過「最適合」三字而已
其實曾經的我也很焦慮,看到往日的同學在大城市努力拚搏,一個個曬房曬車,日子蒸蒸日上,我就擔心自己恐怕要在「穩定」兩字上交白卷。
可當我分享出我的文章獲獎記錄,分享出悠閑生活時,同學也會留言說:
「真羨慕你有屬於自己的時刻,並且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出一定成績。」
原來,我在羨慕別人生活的同時,我的生活在別人眼中也是令人羨慕的風景。
生活中,我們的焦慮很多,特別是越年輕,經歷地越少,越容易陷入焦慮的怪圈。
但我們在朋友圈裡看到的,不過是別人選擇讓我們看到的一面,每個人都會有不為人知的心酸。
這世界上也沒有哪種生活是 " 最好 " 的,我們苦苦追尋的,也不過是 " 最合適 " 三個字而已。
人生就像磁帶的AB面,我們只能選擇一面聽, 抓住你覺得最重要的,別太焦慮,我們都要相信,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有,但是也不可能什麼都沒有。
年輕時,我們或許很難有中年人的通透,但少一些無謂的焦慮內耗,總是對我們的未來幫助多一些,才會比較容易擁有快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