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茫茫中,你會與誰相逢,又會和誰並肩同行?
有人說,世間最美的遇見,莫過於邂逅一個心靈相通的知己。
可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從來無法強求。
所有遇見,皆是天意,卻並非每個人都能知你懂你。
只有那些與你在靈魂深處相遇的人,才是你命中注定的有緣人。
有些朋友,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關係,處著處著就變淡了。
甚至,彼此間連矛盾都沒有發生過,但就是慢慢變得再沒有了共同語言。
兩個人坐在一起,只剩下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尷尬與不自在。
聊不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大概就是,我覺是很有趣的東西,你卻覺得很無趣;你侃侃而談的話題,卻只讓我想睡覺。
當然,這也不是誰的錯。
只是足以說明,兩個人的三觀和生活方式出現了分歧,已經不在一個頻道中了。
就像兩條直線,也許曾有過短暫的交集,但後來又朝著各自的方向漸行漸遠,於是無疾而終。
有句話說得好: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頻率,從來到這世上的那一天起,我們就在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同伴。
所謂人生聚散終有時,從這個角度來講,亦是一種順勢而為的選擇。
是時間在幫我們自動過濾篩除那些並不適合我們的人。
否則,一輩子人來人往,遇見的人那麼多,你的身旁該有多擁擠。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後者註定會成為你生命中的過客,因為目標方向不同,人生理念不同。
他們的到來,或是只做短暫停留,或是為了教會你成長,待使命完成之時,也就是散場之日。
頻率不同,無法強融。
即使相識再久,即使距離再近,也走不到對方心裡。
聽過一句歌詞: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
這或許就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識別,穿越擁擠人潮,也能一眼就找到你。
緣之一字,之所以讓人感覺妙不可言。
就在於,你會從一個人身上感受到熟悉的氣息與屬性,被一種相同的磁場所深深吸引。
明明只是初見,卻感覺像重逢,那麼親切,那麼自然而然。
有些遇見,看似不經意間發生,實則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是靈魂相互吸引的結果。
「靈魂相似的人自然會聚在一起,磁場不同的人講話都是在翻山越嶺。」
人與人之間,表面的靠近並不能代表什麼,真正難得的,是心與心之間的同頻共振。
若沒有深層次的交流,無法觸及彼此的靈魂,那天涯陌路就是遲早的事。
只有靈魂相似的人,才能讀懂各自潛藏的內在,從此惺惺相惜,誠摯為伴。
正所謂,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這樣兩個人,有契合的三觀,相投的趣味,更有彼此間無言的默契,心有靈犀的共鳴。
這樣的相遇,一旦開始,便是一生。
滾滾紅塵中,遇見的人無數,卻輕易遇不到那個與自己契合的人。
有些人,你全心全意地付出,卻還是無法消除疏離感,無法讓對方拿出真心實意來待你。
慢慢地,你才開始明白,緣份之事,只可遇,不可求。
正如徐志摩所感嘆的那樣: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唯一靈魂伴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遇到對的人,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過程免不了要經歷波折,失望與等待。
但也要相信,該來的人總會來。
如果你們擁有相似的靈魂,那麼哪怕經歷兜兜轉轉,也總會在某天回到彼此身邊;哪怕隔著萬水千山,也總會在某個轉角不期而遇。
彷彿有一個無形的磁場,一直在牽引著你們之間,告訴你,緣份未了,終會重逢。
而在此之前,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成長,修好本心。
所遇之事皆因自己而生,所遇之人皆因自己而來。
你是誰,就會遇見誰。只有把自己變得更好了,你所吸引的,才會是你所期待的。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靈魂相似的人,其實早已在前路守候,只等著你如約而至。
當你修鍊成了蝴蝶,ta就會化作清風,翻越山河大海,為你而來。
與你相知相逢,攜手同遊人間。
馬龍·詹姆斯在《七殺簡史》中寫道:
人也許不認識人,但靈魂認識靈魂。
這世間,有人與你近在咫尺,心卻遙不可及;有人與你相隔千里,心卻從未走遠。
一生之中,千金易得,知己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