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寫作計劃第276天,星期一。
今天變換下節奏,把跑步改為了山裡徒步,而且是很慢、很慢的走路。海拔並不高的小山,走了3個多小時,伴隨著耳機里的冥想音頻,放下頭腦,全然的覺察於當下。到達山頂後,靜坐1小時,就這樣和自己待在一起。安住當下的感覺真好。
每天只做最重要的事,實際上就是對自己行為的一個篩選,忽略那些不必要的事和不必要的精力耗費。生活中,如果不停給自己大腦攝入各種數據,卻沒有形成自己內核的話,我們的生活就會變成一種混沌狀態,因為如果你總是和別人說話,就沒有機會看見自己。
看見自己,對我來說,是目前階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吳伯凡老師的認知課里,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積極數據」和「消極數據」
所謂積極數據就是顯而易見的「所見即所得」的數據;消極數據就是「所見非所得」,不能明確變成一個指標又確實存在,並且能左右我們判斷和認知的數據。
舉一個跑步的例子:
記得剛開始跑步的時候,我特別注意自己的跑步數據,一定要打開跑步APP或者手錶來記錄,一旦忘記打開,就感覺好像是一件很虧的事情。然而事實上,跑步是「你自己在跑步」,這本身就是你生命活動的一部分。所以現在跑步,就是隨心而跑,也不記錄數據。
App記錄跑了多少公里,用了多少時間,就是積極數據,而自己身體的感受反應就是消極數據。
還有比如判斷一個人優秀的標準,工作經歷,資產,樣貌、身高等都可以從積極數據里看,但是這個人的視野、格局、性格則無法用明確的標準,就體現在消極數據上。
對於個人成長來說,積極數據,看上去就是表面的,消極數據是內在。這背後的思維方式其實是「擁有什麼」和「是什麼」。
有時候,人會陷入一種表面增長謬誤,比如說參加了多少次培訓,認識了多少大咖,通訊錄里增加了多少名單,創造了多少財富,這些都是積極數據。然而靜下心來思考,自己其實很清楚,有多少社交飯局是必要的呢?有多少通訊錄號碼從來沒有聯繫過第二次?如果沒有外在那個所謂「結果」,你還能看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嗎?
實際上,每個人的積極數據不能放棄獲取,但是要知道該怎麼合理利用,消極數據能幫助我們真正成長,但也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積極數據的積累。
這樣走路的過程中,時而在認知理性概念里反覆思索,時而停下來下來覺知身體和情緒的感受,觀察臨在,藉由意識之光化解無意識模式。認真的體驗身邊的所有人、事、物,並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情。
想起一句歌詞:
if you want your dream to be, take your time, go slow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