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也許吧!
但這不是一個觀點。而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的情緒狀態。正如佛家所說的,「一念地獄,一念天堂。」
當一個武士,被人出言侮辱,從而怒髮衝冠,拔劍相向。而當他拔劍的那一刻,就宛如身在地獄,當他選擇原諒和釋懷那一刻,就如同身處天堂。
試問有幾個人,可以做到被人無故出言侮辱,能夠內心波瀾不驚,不生憤怒怨懟之心。也許,是人性本惡。
當我們處於極度憤怒那一刻,內心的魔鬼被釋放,於是我們放棄理智,任自己被情緒操控,為所欲為,臉上是絕不後悔的決絕。
而我們往往都不會考慮,也不願意考慮憤怒任性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會傷害了誰。也許,那一刻的你是最真實的,沒有任何束縛的。
也許,我們無法承擔任性造成的後果,卻依然選擇這樣做,只為成全心裡的自己。別人怎樣,於我有何關係呢?也許,從我們有自我意識開始,就是自私的。
這種自私,不是道德上說的那種自私自利,而是自我,是自我意識的漸漸形成,而從這一刻開始,世界才真正有我的存在。
平時的我們,善良、熱心、與人為善,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考慮,會為了他人而適當的退讓和寬容。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無事發生時誰都可以做到。當我們,處於自我不可控制的狀態下,就會暫時拋棄這些,而做出偏激極端的反應。
惡向膽邊生,念從心底起。變得邪惡又自私,為了自己心裡的念頭,可以不擇手段。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社會上,總有一些惡性案件發生的原因之一吧。
也許,人生本來就是一次修行!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記得電影《一代宗師》裡面有,這樣一句台詞:「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見自己】:正確地認識了自己,面對自己,不驕不躁、不卑不亢;面對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見天地】:不看大地,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見汪洋,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膚淺;不見高人,永遠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正因為見識過天地,所以懂得進退有度,從容不迫。內心有所敬畏,亦有所慈悲。
【見眾生】:見過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見過天地,知道自己的卑微,這時再面對眾生,才能做到所謂的虛懷若谷,大象無形。
[微風]一次次的人生經歷,讓我們終會在某一刻,醍醐灌頂、頓悟人生。不再糾纏於繁瑣而令人厭惡的爛事,不再內耗於自己壞情緒里,不再執著於事物的表相,活得清醒而明白。
從此不糾結、不抱怨,那些曾經被內耗的精力,都變成了直面問題的勇氣,深度思考的理智,解決問題的智慧和內心的從容與淡定。你有前進一寸的勇氣,亦有退後一步的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