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道是,學到用時方恨少。
命苦福薄的人,不是沒有機遇,也不是缺衣少食,而是機遇來了,卻抓不住,只能在機遇面前,跺跺腳,抱怨幾句。
我們總是說,機遇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是,我們要準備什麼呢?讀書就是最好的準備,就像一把萬能鑰匙一樣,可以開啟任何一扇門。
如果你當下活得很難,命運不濟,說明你讀的書還不夠多,或者讀書的深度不夠。
隋唐時期群雄之一的李密,年輕時在隋煬帝身邊當侍衛。
有一天,隋煬帝對大臣說:「那個侍衛,總是東張西望,把他趕出去吧。」
大臣不忍心直接趕走李密,委婉地說:「你天資聰慧,志嚮應該不在侍衛,以後多讀書,不要把精力耗費在小事上。」
李密回鄉後,寒窗苦讀。出門的時候,把書掛在牛角上,且行且讀。越國公楊素當著兒女的面,給他點贊:「吾觀李密識度,汝等不及。」
人世間,改變命運的方式有很多,但一定和讀書有關。因此,一個人命苦福薄的時候,就努力讀書,若不然,接下來的日子,會更苦。
02
讀書,是接受「老師批評」的過程,讓人在挫折中崛起。
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寫了這樣的場景:孩子們很調皮,常常跑到三味書屋後面的小院里去尋找花朵、螞蟻等。
先生在書房裡大喊:「人都到哪裡去了?」
孩子們就陸續回到書屋。先生拿出戒尺,做做樣子,大聲說:「讀書。」
於是,孩子們學乖了,放開喉嚨朗讀。
一把戒尺,讓魯迅記憶猶新。也感受到了鞭策的力量,還有先生的良苦用心。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想辦法把智慧傳授給我們。在我們不夠用功的時候,老師就會生氣,就會狠狠地批評。
有道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如果你要讀書,就必須接受批評。如果沒有老師批評你,那麼你看到書里的勵志故事,也會覺得臉上火辣辣的——自愧不如。和大人物比較,你就找到了差距。
經歷過一次次的批評,你抗壓的能力就強了,不再是溫室里的幼苗,怨天尤人的普通人。
命運就是這樣——越挫越勇。經歷了風雨的人,才能真正擁抱彩虹。
03
讀書,是改變對社會認知的過程,讓人變得謙卑、睿智。
一件事,在一百個人眼裡,有一百種見解,並且誰都無法說服誰。如果你是當事人,應該聽誰的?這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情。
如果你的智慧足夠的話,你就能拿出自己的主張,也能從別人的建議里,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讀書可以讓你認識社會,並且找到很多的因果關係。從而你提升了判斷力,對未來的一切,都能有效掌握。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
命苦福薄的人,多半是錢太少,顛沛流離,家庭也不像樣。如果有錢,就可以改變一切了。但是錢不是空穴來風的,而是靠智慧去換取的。
能夠賺更多錢的人,一般是位置較高的人。勞動強度小一些,但是在社會上,混得更順一些,底層的人,還不得不服管。
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把勞動分成等級,你就會明白,依託智慧去勞動,更容易改變命運。
04
讀書,是低頭走路的過程,讓人寧靜致遠。
我們常常用「埋頭苦讀」之類的詞語來形容那些喜歡讀書的人,也就是說,低下頭,就是智慧的象徵。
《了凡四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趙裕峰的山東人,年少時就中舉了,但是後來一直活得不順,考試也沒有好成績。
他拿著文章,去拜訪錢明吾老師。錢明吾沒有給他點贊,而是把文章都塗掉了。
事後,他迅速改變寫文章的方法,再去參加考試,就登第了。
總有一些人,讀了幾本書之後,就以為自己是智者了。他們不知道,真正的智者,是一輩子讀書的人。
有兩句俗語:「強中自有強中手;強龍難壓地頭蛇。」
唯有低頭,才能靜下心來,寫出好文章;唯有低頭,才不會輕易被腳下的石頭絆倒。
人的運氣不好,還一直帶著怨氣、怒氣,那就是輕浮的表現,還容易被強者碾壓。
稻穀熟了會彎腰,人變聰明會低頭。
05
讀書,是結交朋友的過程,讓人得到貴人的幫助。
文章開頭提到的「李密」。在得到楊素的點贊之後,楊素的兒子楊玄感親自去拜訪李密,兩個人還成為了好朋友,在起兵推翻隋朝的時候,他們又是將相。
我們常常感嘆,人生路上,一個真心朋友都沒有;遇到的朋友,都是酒肉之交,利益之交。
如果你多讀幾本書,就能遇到愛讀書的人,也會和書里的大人物做朋友。你的學識被人欣賞之後,就會得到更多的幫助。
交友,不是強求,而是——種下一片花,引來蜂和蝶。
你若有用,自然會有人來找你合作。就像諸葛亮一樣,躲在深山裡,也有大人物找上門來。
你的智慧,就是別人需要的;你的能力,就是成就自己的方法和機遇。種種好處疊加,你自然就改變了命運。
06
詩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一個人之所以可以改變命運,不是因為「風口浪尖」喜歡上了他,也不是走了狗屎運,而是他牢牢把握了命運,是千里馬,也是伯樂。
從今往後,不要再抱怨命運了,要反思自己,尋找命運的出口。
鳥欲高飛,先要振翅;人慾遠行,先要蓄力。
別泄氣,總有一本書會改變你。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