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學時,家人共用一盞煤油燈。
那盞煤油燈是你姥爺做的,媽媽姊妹幾個充滿了好奇,圍在你姥爺身邊,盯著你姥爺的一舉一動:你姥爺先找來一個大號的墨水瓶,灌進半瓶煤油,然後在那金屬瓶蓋中心鑽個小圓孔,套上瓶子上擰緊,再用白鐵皮捲成一根細管,穿進去一根棉紗芯,將細管插進瓶蓋的圓孔里並插到瓶底,一盞煤油燈就做好了。
你五舅早已手上攥著火柴盒,此時會迫不及待擦亮火柴,點著煤油燈,弱小而溫柔的光照亮了每個人的臉,籠上了一層紅暈,大家都露出了微笑,你姥爺的笑裡帶有得意,孩子們的笑里流淌著驚喜。
每天晚上,直到家裡伸手不見五指,你姥姥才捨得點起煤油燈,輕柔的燈光慢慢在屋子裡鋪開,家人分為三層,誰在哪一層,跟所乾的活需要燈光強弱而定,最外層燈光最弱,你姥爺在剝麻;中間燈光尚可,你姥姥在納鞋底;最里圈燈光最亮,是正在讀書的孩子們在寫作業。
媽媽每次寫完作業,便拿出一本課外書,小心翼翼的湊在炕桌的一角,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心裡有說不出的滿足和幸福。
讀初中時,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盞煤油燈。
媽媽上初中時,你姥爺特意給媽媽做了一盞煤油燈,一個深綠色的小墨水瓶做燈身,白瑩瑩的白鐵皮細管。整個燈看上去小巧玲瓏、精巧別緻,讓人有說不出的喜歡。
媽媽上的是寄宿制學校,每個同學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盞煤油燈。
白天,所有的煤油燈都擺在教室的窗台上,大大小小,高高矮矮,顏色各異,像一排紀律嚴明的士兵,正在聽候調遣,成為教室一道別樣的風景。
晚自習,一盞盞煤油燈被主人帶到了課桌上,先後點亮。遠望,點點燈火,如豆、如星,一排排、一列列,溫馨而壯觀。近看,燈火可親,悠悠地燃燒著,突突地跳動著,柔和的光打在書上,伴著「擦擦擦」的書寫聲,安靜而幸福。
是啊,在那個電力缺乏的年代,我們經歷了無數個挑燈夜戰的寒窗苦讀。
孩子,小小煤油燈,昏暗如豆的燈光,讓媽媽懷念,懷念那一段樸素的為夢而博的幸福歲月。
現在的白熾燈、節能燈,燈火通明,亮如白晝,提醒我們去珍惜、去奮鬥,日日有成長,年年勝過往,各自努力,頂峰相見。
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