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在做選擇的過程中,最好的情況是在覺知的狀態中,可以調動感性(Follow my heart)和理性的力量(Follow my mind),做出合理的選擇。Follow my heart and Follow my mind!Make a difference! lead your life!(跟隨我的直覺和想法!讓我們有所不同!引領你的生活!)
但在實際抉擇過程中,人很容易被習性所控制。既沒有追隨直覺,也沒有理性選擇,而是被各種次人格組成的「假我」(ego,小我)所束縛。使我們它在囚籠中,不由自主地被動做出選擇。
我們最珍貴的東西,就在我們的內心。恰如有人獲得了一件寶物,他想安放在最安全的地方。他首先想到海洋,但感覺還不是很安全;他又想到大地,感覺也不很安全;他想到了天空,但仍然不是很安全。最後,他把寶物安放在心裡,終於感覺到踏實。
有一天他要使用寶物,就從海洋、大地和天空中反反覆復去尋找。花費了很多時間,耗費了太多精力,仍然一無所獲。但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回到自己的內心去尋找……
就像一首詩《自由之歌》所講:
自由,是我一生追求的品質。
以前,我一直在外部世界尋找,
結果,收穫的更多是失望,
似乎,沒有這樣一個地方讓我永遠感到自由。
於是,我問自己:什麼是永恆的自由?
直到,我恍然大悟:自由就在我的內心。
其實,當我解開了內心我對自己的束縛,
自由,就與我常伴了。
生命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開心與痛苦,都是情緒的常態。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一天也會有至少60次的情緒低潮。當我們感知到情緒,接納並理解情緒,我們就知道自己可以做情緒的主人,脫離外界的束縛,恢復到永恆的自由狀態。不再依賴於外界世界,不再祈求他人給予自由。
但我們也需要釐清一個真相,那就是在有形有相的世界中,我們一方面希望活出自由自在的「真我」狀態,但同時也會有「小我」的存在。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戴上「人格面具」,在某些情境下,用次人格去應對外界的刺激和挑戰。
1)充分感受事物
人對於世界的感知,首先是靠表象系統。通過眼耳鼻舌身意,獲得對外界事物的基本信息。但對於這些信息的深度認知,主要通過信念系統形成的「過濾器」(刪減、扭曲、一般化)來完成。過濾器的驅動,一方面靠信念系統,這是穩定的部分;另一方面靠情緒和情感,會存在隨機性和穩定性交互作用的特點。
情緒和情感是我們感知外界的重要工具。它有一個「鐘擺效應」,你的快樂和悲傷,就像鐘擺兩端擺動。從本質上講,你有悲傷,就會有多快樂。反之亦然。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一定是情緒多元且穩定的。
在幼兒時期,我們都可以表達情緒和情感。我們可以從大笑來表達快樂,也可以用哭泣表達悲傷。享受到自由自在地表達情緒的快感。
但隨著成長過程,慢慢就有了限制。哭泣和憤怒是不好的,眼淚是無能的表現,不能表達憤怒,男兒有淚不輕彈,等等。這就讓人對於情緒表達產生了恐懼,在感受層面上得到了回應:情緒表達是不好的,我們要壓抑自己的感受,限制情緒表達的能力。以便讓他人感覺自己更成熟,更聽話,更老實。
這種情況,一方面會保護到自己,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容易被認可;但另一方面,過於強調掩飾情緒,也失去了情緒感知能力。有了情緒,就壓抑著不外顯。鐘擺就不擺動了,成了廢物,不能再用。情緒本身應該是流動的,沒有流動,就產生了阻隔,慢慢形成了淤積,會通過軀體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如果要情緒合理流動,需要充分感受事物,相信並基於直覺做事,合理判斷,並充分感受當下。
真我(true self) | 小我(ego) |
感受(Feel):充分感受事物 | 抗拒(Resist) |
相信並基於直覺做事 | 忽略直覺 |
一切都是我的一部分 | 判斷 |
充分感受當下 | 逃避當下 |
2)相信並利用直覺
在孩童時期,大多都是憑著直覺學習和做事。直覺對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直覺能夠讓孩子產生好奇。因為人對於未知事物,天生就有好奇心,非常想進一步探索。這也是世界發展的原動力。因為受到已知的知識和經驗污染較少,就會去自由自在地天馬行空去感知世界。很多天才,小時候都是在相對自由狀態中生活。當父母不讓孩子在牆上亂寫亂畫,不讓孩子自由支配時間的時候,很多好奇就慢慢被磨平,甚至消失。
直覺會帶來勇氣。在經驗框架下,認為不能夠或不可能的事情,在直覺層面會不斷刷新,會闖出一條新路。在羅伯特·迪爾茨的《語言的魔力》中,他提到要改變認知框架:
從問題框架到結果框架;
從失敗框架到反饋框架;
從不可能框架到就像框架
在這個框架里,就不存在對於衝突的恐懼。目標聚焦在結果,衝突也是達到結果的一個組成部分或改進手段。
在這個框架里,也會減少自我堅持的恐懼。既然一切都是反饋,不存在失敗,堅持就可能獲得更多可能性。
在這個框架里,可以做真實的自己,也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
3)合理判斷
在「小我」中,評判是可怕的限制。
在成長的過程中,人都有一些期待未被滿足,有一些渴望未被尊重。在完形心理學看來,這些為未滿足的期待和未尊重的渴望,會一種存在並希望得到滿足和尊重。
這些對外在的需求,會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如果外在和內在發生衝突的時候,會產生不舒服的感受,隨之而來的是情緒痛苦,導致我們不敢面對或處理。
於是,判斷和評判就成了一個鋒利的武器,直接對外或對自我攻擊,可以避免感受暴露在外。給其他人事物貼上標籤,從而減輕自己心裡的不適。
所以,在遇到任何問題上,要做到合理判斷。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事實,就以為是真相。但這種所謂的真相,大多也是基於我們對於事實的判斷基礎上的,或許真相併不如我們所想。
對於很多外部事物,我們往往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在它發生之前,我們或許就基於自己的內在系統,下了定論。後面不過是驗證了我們的內心系統的判斷和評判多麼正確而已。
當然,對外的評判,也會內攝回來,形成自我的評判。這是最核心、也是最要命的評判。我們對自己的不斷攻擊,讓自己形成了恐懼和愧疚;這種恐懼和愧疚,也會不斷向外投射,就向外攻擊。如此循環往複,成為一個死結。
所以,如果想從評判中解脫出來,首先要去掉自我的評判。不管外在如何,我們要停下來,不要對自己評判。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在評判你,你也不評判你自己。
4)活在當下
很多人活在夢幻里,這個夢幻就是時間的假相。
很多人一想到過去,就會自責和愧疚。過去的失敗經驗,所犯的錯誤,都會成為頭腦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縈繞在心裡,不能散去。這種反思,反而更增加了自責和愧疚。
有的人一想到未來,就會恐懼和交流。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未來不合理的期待,都是恐懼和焦慮的源泉。
但是,他們沒有想過,人能夠真正抓住的,只有當下。如果因為活在過去和未來,一定會錯失當下的體驗,而失去了生活的抓手。
如何做到活在當下,重要的不是認識,而是體驗。我們可以通過身體的體驗,感覺到活在當下的感覺。
呼吸是最能夠知道當下的,因為前一分鐘和後一分鐘的呼吸,都不能讓自己活著。只有當下的呼吸能夠感覺到自我的存在。另外,可以通過掃描身體,找到自己身體感受,體驗到當下的存在。另外,可以通過冥想、禪修、內觀等方式,提高覺知力,發展平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