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樣農家小吃
文/孫宏文
秋,是奼紫嫣紅的季節;秋,是收穫的季節;秋,是人們盤中餐最豐盛的季節。每當秋季大白菜、大蔥、大蘿蔔、芥菜疙瘩起獲的時候,久居城中的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秋季農家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四樣小吃。
辣悶
秋後,在地里把芥菜疙瘩起獲運到家後,當準備腌芥菜鹹菜時,先是把大的、適中的疙瘩挑選出來,剩下那些雞蛋大小或小土豆般的就洗乾淨,用刀切成三棱塊上鍋烀熟,從鍋里撈出後,乘熱放在盆里,然後把已切好的大紅蘿蔔絲敷蓋在上面,蓋了盆蓋後悶上,辣悶就做成了。在盆里悶個半天或一天,辣悶就可吃了。吃時,因是有蘿蔔的辣氣,又有芥菜疙瘩的辣氣,兩種辣氣混合在一起,那辣味就相當地足,咬一口辣悶就像吃一點芥末油、芥末面那樣直鑽鼻孔,但這種辣的感覺就是一瞬間,很快就洧失,並不像吃辣椒那樣,既把人辣得呲牙咧嘴又在口內停留很長時間。
小時,每年秋後,媽都用小芥菜疙瘩做辣悶,吃起來感覺那味道很好。儘管好吃,但每年也僅在秋後能吃上,吃不夠也只好等來年秋後。離開老家幾十年,在城裡不腌芥菜鹹菜,也就沒有了疙瘩,也就談不上吃辣悶了。去年秋天,沒去南方過冬,雖不在家腌芥菜鹹菜,但也讓老伴去農貿市場買回幾個芥菜疙瘩,收拾乾淨切了塊烀了做了辣悶。自做辣悶,是找一找小時吃辣悶的感覺;吃了後,又彷彿回到童年,回到了老家;又似乎見到已逝去的媽在老屋做辣悶的影子;又似乎看到我吃辣悶時,媽那微笑的景象。
小豆腐
秋後,在收拾芥菜疙瘩,準備腌漬鹹菜時,都是先切了細根和根邊上的鬚毛子。一堆的疙瘩夠腌一大缸的鹹菜,那切下的根塊和鬚毛也是少不了。但農家很會過日子,捨不得扔掉,就收起來。到了冬春無菜吃時,也派上了用場,把那散雜地塊須用水泡一泡,然後用開水炸一炸(焯),剁碎後餷小豆腐吃。餷小豆腐,先是把黃豆上碾子壓碎成面,放少許的油熗鍋後,把塊須倒入鍋中加水燉熟就可把豆面摻入,邊燒火邊用鏟勺翻攪。當開鍋咕嘟、咕嘟冒泡後就可盛出吃了。
說起小豆腐,農村人都知道,就是進城後也還是知道。可見,小豆腐是農家缺菜時,少不了的下飯菜。
毛粉
毛粉,也叫麻豆腐,顏色和白白的大豆腐不一樣,是綠豆般的青綠色。
小時候,家裡曾在挑桶叫賣毛粉處買過,既然買過,也就吃過了。雖然僅有一次,但卻記住了它的好吃。
說毛粉好吃,可能是我頭次吃的原因,也可能是那時生活困難無啥可吃的緣故——那時候,能咽得下、能填飽肚子的就是好吃。那時,雖吃過毛粉,但並不知毛粉是怎麼做的,也根本不會去問是怎麼做的、什麼做的,反正是吃了就吃了。
長大些,或更準確地說,到了年歲老了的時候,又見到了毛粉才知道,毛粉是做綠豆粉條時過濾後剩下的粉渣,這和做黃豆豆腐過濾漿汁後出的豆腐渣是一樣的,但豆腐渣是乾的,粉渣是稀稠的,有些像糨子。吃毛粉,先是在鍋里放了油、調料炸了鍋,然後放上少許的菜葉,再把毛粉倒入鍋嚯拉(不斷地攪拌),當毛粉開鍋冒泡就可吃了。
自從我小時吃過一次毛粉後,至今已60多年再沒吃過。有幸的是,去年臘月在農貿市場見到屜簾大、韭葉厚的板狀凍塊毛粉。初見,還不知是什麼,經詢問才知是毛粉。聽說是毛粉,就買了一塊試試是否還是小時吃的味道。回家把毛粉凍塊化開後,就在炒勺里把毛粉弄熟了,先是小口嘗一嘗,一嘗一品,這毛粉還是小時的口味,就決定再買幾塊存留吃。第二天,又去了賣主攤床買了兩塊,攤主對我說:多買幾塊吧,到不了過年就不做綠豆粉了,不做綠豆粉也就沒有了毛粉。我聽了此話後,信了,就買了8塊放在冰櫃里,以便想時就吃一塊。
攤主說對了,我買了沒幾天毛粉就沒了,也再沒見攤主賣毛粉。攤主的毛粉賣沒了,市場上也沒有了,可我還有毛粉,想吃或饞了就做一塊吃。
芹菜疙瘩
還是在我小的時候,每年秋天大田莊稼收完後,我家就開始刨芹菜疙瘩。
那時,我家年年都畦芹菜、賣芹菜秧子、栽芹菜、擗芹菜、去集市上賣芹菜。賣了一個夏至秋的芹菜,到了秋天把根以上的莖葉都擗凈賣光後,剩下的就是土上、土下的芹菜疙瘩了。這疙瘩是萬萬不能棄之不要的,把它刨出來洗乾淨,帶著毛根須上鍋烀熟,盛在盆里撒上鹽,就成了冬天的就飯鹹菜。烀熟的疙瘩,火輕些,就吃著脆生生的有咬頭,適合年輕人和牙口好的人吃;火大些,把疙瘩烀爛了,就綿軟些,適合牙口不好的人吃。不管是火大、火小,烀的是脆、是軟,都要根據家人愛好而定。家中有老人、孩子、年輕的,就烀兩鍋,有軟有硬,就各得其所、老少皆宜了。
秋後,家裡腌了芹菜疙瘩,一家人每頓都吃一碟子。有一年初冬時,二姨來我家,吃飯時也上了一碟子芹菜疙瘩鹹菜。二姨吃了一塊,感覺挺好吃,走時又拿了些疙瘩回家吃,並下了話,明年再起芹菜疙瘩時,別都腌上,給她留一些。
四樣農家小吃,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吃法。過去,在農村不管千家萬家,家家飯菜都差不多,這是普遍的,但個別的是我家吃咸芹菜疙瘩在屯子里是獨家,因為屯子里就我家栽了芹菜。
作者簡介:
網名猴哥,實名孫宏文。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新聞媒體從事采編工作,《新華社》《人民日報》均有稿件通發、刊發。退休後,長居南方,親山近水,筆耕不輟,撰寫了一百多篇散文作品,發表在《遼寧職工報》《朝陽日報》《燕都晨報》《遼西文學》《雙塔消息》《中國鄉村》《作家新視野》《今日作家》《華人文學》等報刊雜誌、微刊。現為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散文集《生活像七彩陽光》。中國鄉村作家首屆認證會員,「《今曰作家》簽約作家」。
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