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午後上工時間,一批一批的建築工人走向工地。陽光風雨,和歲月無情,一同在他們的臉上刻出一道道深深淺淺的皺紋。我穿過這群勞累但精神飽滿的男男女女,也走向了需要我想要工作的"工地"去。
面試失敗了,我垂頭喪氣地在圍蔽工地的鐵圍牆旁邊走著,忽然瞧見,在前面十多米左右,一個建築工人神清氣爽地走著。
夏末秋初,又是離江邊不遠,風很大,他一邊走,一邊大張著手臂,讓風吹起他那件藍色的馬甲,溜進他那辯不清真實顏色的T恤,一路蹦著跳著,十分快活。
後來我看到,他是一個年輕人,是風華正茂的時候。他帶著笑,在享受陽光下的清風,戴上安全帽,走進了工地。
我將這所見講給一位朋友聽,本意是想表達,在這浮躁的當代,人人都妄想賺快錢的年代,還有年輕人肯留下來,肯進入工地吃苦,全身心地投入到勞動當中,去付出勞力,是十分難得。
朋友說,在工地上越來越少年輕人,這個現象,其實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現象。今天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中指出,2021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佔比24.9%,比2012年提高了10.3%,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了2.18億。這也代表了年輕人中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的人數越來越多,相對來講,在工地、貨車裝卸地、窯爐等體力勞動場所,實用型人人才的比例也自然有所下降。
現代教育普及化,大部分人都經過了至少九年的義務教育,也增加了許多認識世界的途徑,於是賺錢的途徑就不會僅僅限於體力勞動這一項上。你不能指責他們不願吃苦,因為像送外賣、服務員,就算是辦公室里的員工,政府單位的基層幹部,每個人都在吃苦,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是在創造財富。
我認同他的話。我細想,其實我並不是讚賞吃苦,而是讚賞這種利用體力勞動上的苦,反過來作用在精神上的更上層樓的體現,僅此而已。
《平凡的世界》里的孫少平,他在當了兩年教師後,因為政策的改變,不得不回村務農,隨後,他為了自身的思想世界,而去當了一名建築工人。建築工人的勞動,是他皮開肉綻,彎腰駝背,隨後他又去當了一名挖煤工人,險些失去了生命,最後毀了容。但是這些艱難困苦並不能阻斷他前進和思考的步伐,他在勞動中悟徹人生,明白生活的真諦——"生活包含著更廣闊的意義,而不在於我實際得到了什麼;關鍵是我們的心靈是否充實。"。
根據外表和職業,我們無從判斷一個人內心的思想。如果他受過教育,他可以像孫少平那樣,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思悟出人與人、人與生活、人與人生理想的深刻意義,這是相當了不起的。而如果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或者受過很少的教育,也並不妨礙他對人生的思考。就像孫少平的哥哥——孫少安,他因為家庭貧困早早輟學,但是他在勞動中聖湖哦,在勞動中思考,先是成為雙水村一隊大隊長,後來在政策改變初期就能夠自發地提出承包責任小組的想法,後來還做起了自己的磚廠,同時還能想到幫助那些在這場改革中落後一步的村民,哪怕失敗了,還憑藉著不屈的意志東山再起,成為了雙水村的強者。
付出勞動,收穫成果,回報生活,這是最簡單又最有效的思考和實際行動。
"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不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崇尚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路遙《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