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老總,跟我聊天。他說有時候,感覺很孤獨,身邊都是利益相關的朋友,沒有可以說話的人,也害怕在親人面前展現自己的脆弱。
總是這樣,人生是一個慢慢領悟的過程。有些人可以陪你很長時間,有些人只能陪你一程,但陪在身邊的,不一定她能理解你。沒有在你的身邊,你也慢慢喪失了交流的渴望。
所以,越來越習慣,一個人消化所有的掙扎和迷茫,一個人承受孤獨和寂寞。
人過三十,獨自咀嚼孤獨的味道
三十歲以前,我有工作,也有一些同事和朋友,但三十歲以後,辭職在家裡帶孩子,沒有工作,和以前的朋友、同事,也慢慢疏遠。
這幾年,幾乎也處在自由職業的狀態,平台的運營和方向調整,從來都是依靠自己下決定,沒有可以商量的朋友,一個人單打獨鬥,慢慢從幾個粉絲,到幾十萬,憑著一腔孤勇,走到現在。
偶爾忙完所有事情,會一個人在湖邊散步。其實,也慢慢領悟到一些東西:
每個人的道路都是不一樣的,也沒有完全可以參照的東西。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管結果如何,勇敢嘗試。
這三年,從放棄投稿,到做自己平台,一路跌跌撞撞,現在依然也會迷茫、掙扎,但比以前更堅定,也更執著。
沒有朋友,我把所有的好消息和壞消息,都分享在文章里。沒有同事,我一個人學著做好幾樣事情,不僅學會了寫東西,編輯文章、拍視頻,也學著在直播的時候侃侃而談。
一個人活成了一個團隊。
孤獨的日子裡,我沒有成為一個廢物,不停在嘗試新的東西。平台數據起起落落,粉絲來來往往,也能坦然接納。
我們不需要成為別人,也不用照搬別人的生活模式。在自己的領域內,盡量有新的拓展,就是一種進步。
孤獨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漸漸接受沒有朋友的事實,一個人也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孤獨的時候,學會自己跟自己對話
孤獨有時候是一種感覺,有時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療愈。每個人都渴望有孤獨的時間,但未必每個人都能坦然接納這種孤獨的狀態。
外在物質的滿足,其實是短暫的,並不能解決我們內心深處的東西。當你在物質的世界中慢慢迷失,心裡的慾望慢慢膨脹,那麼很難真正安靜下來,做到自己跟自己對話。
劉若英說:孤獨感與生俱來,不會因為你是一個人,所以必定孤獨,或因為有人相伴,所以圓滿。
一個人的時候,也可以有飽滿的孤獨;兩個人的時候,不見得就能消解孤獨。
學會跟自己對話,其實是一門功課。
怎樣才能,從浮躁的心情中擺脫,真正跟內心的自己交流呢?
第一:放慢生活節奏,每天擁有一段冥想的時間。當你感到焦慮、迷茫的時候,覺察內心情緒,進入到心流的狀態,穩定呼吸,放鬆身體的感官,像嬰兒一樣,回歸原始的感覺。
第二:可以選擇有節奏的一種運動,散步、拳擊操等等。當我們進入這種狀態,會有身心合一的感覺,放下內心一部分的焦躁 。
第三:不斷重複感知地練習,會讓自己真正沉靜下來。
孤獨,也是另一種圓滿
叔本華說: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恰好的孤獨,可以使人變得出眾,而不是合群。
人的本質,其實都是孤獨的。一個人能找自己的樂子,平靜自己的思緒,也是一種別樣的感覺。
好的朋友,不需要甜言蜜語;好的愛人,不需要逢迎取悅。真正舒服的關係,應該是:我們不說話,站著也十分美好。
最近讀陳忠實的散文《晶瑩的淚珠》,裡面有這樣兩句話: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在孤獨的磨礪中塑造一顆堅毅的心。
他在創作小說《白鹿原》的時候,已經四十歲。那時候,他還沒有一部拿得出手的長篇。住在鄉下,整整四年的時間。幾乎沒有什麼朋友來往,一下雨,房子到處漏水,他連像樣的書房也沒有,一把椅子,一個張方桌,就是他的小小天地。
但心裡有一團火,在孤獨的歲月中,書寫了傳奇。
我們這輩子,幾乎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但脫去這些外衣,真正面對自己的時候,卻往往無所適從。
當你真正學會跟自己在一起,傾聽內心的聲音,那麼生活會有全新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