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修鍊一個寧靜淡泊的心態,不爭,不怒,不怨,我們的生活就能安穩和清靜。
心如止水,萬事不擾。
不管外界如何繁蕪紛雜,如何動蕩不安,只要穩住自己的心,一切都干擾不了你。
心不動,世界不動。心不亂,生活不亂。
不爭
世界上最無腦的事,就是爭論。
爭贏了,沒有任何實際的價值。爭輸了,傷和氣,折面子。
楊絳和錢鍾書在留學的郵輪上,曾因一個法語發音發生爭論。楊絳批評錢鍾書,口齒不清,發音不準,其間夾雜著濃厚的江蘇口音。錢鍾書不服,認為自己在法語方面深耕日久,沒有什麼問題。
兩人的爭論越來越激烈,以至面紅耳赤,怒氣沖沖,各不相讓。
最後,找來一個法國人來做裁判,爭論才告一段落。
事後,楊絳反省說:「自己雖然爭贏了,可一點都不高興。因為除了讓彼此不痛快,爭論沒有任何意義。」
羅翔教授說:「夜郎自大,是好辯者的天性,他們經常會把觀點的爭論,上升為語言的攻擊,再把語言的攻擊變成肉體的爭鬥。當你遇到這種人時,其實沒必要和他辯論,因為你辯不贏的。」
如果有人跟你抬杠,最好的辦法是閉嘴。如果遭到無理的反駁,最好的辦法是沉默。如果有人對你說一些你並不認可的話,最好的辦法是無言。
10%的人生是上天註定的,剩下90%是由自己譜寫的。與其在爭論中消耗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心情,不如專註做好自己的事,過好喜歡的生活。
不怒
古人說:「心平氣和者,百福自集。心煩氣躁者,一事無成。」
一個人不因外界的侵擾,而牽動自己的情緒,保持心靈的平靜,才能吸納福氣。相反,稍不順心,就煩躁不安,郁怒攻心,會傷害自己,破壞事業。
拿破崙說:「能控制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三國演義》中,周瑜是東吳名將,成就斐然。但他脾氣暴躁,常因一些事情而怒不可遏,最後把自己活活氣死。
孫劉聯盟後,周瑜發現,諸葛亮才華過人,處處高自己一籌。於是,想方設法置對方於死地,誰知都被諸葛亮輕易化解。周瑜為此常常氣急攻心,但也無可奈何。
後來,周瑜想和劉備爭奪荊州,但次次都被諸葛亮識破並阻撓,讓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前功盡棄。周瑜怒不可遏,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怒火就像是一把槍,當我們扣動扳機的時候,槍口對準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基因專家尹燁說:「當你生氣的時候,基因的狀態就會發生改變。」
人們的很多病都是氣出來的。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遇爛人而不動怒,遇爛事而不生氣,永遠不要為別人的錯誤買單。
不怨
抱怨是一種負能量,猶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人無益,於己不利,於事無補。
古代有一個官家子弟,因家中遭遇變故,他失去富貴,遠走異鄉。一天,他走近一片農田。這裡剛剛遭受過洪水侵襲,長勢良好的莊稼被無情毀壞。他由此想到自己命運的變遷,不禁黯然傷感。
這時,他看見一個農人正在田間補種莊稼,還一邊哼著歌,全無沮喪之感。
他走過去問:「洪水都把莊稼沖成這樣了,你難道不悲傷嗎?」
農人答:「事情已然如此,抱怨沒有任何意義。與其沉浸悲傷,不如力所能及地去改變。洪水雖然沖毀了莊稼,但也帶來了豐富的養料。只要我及時補種,相信明年會有一個好收成。」
官家子弟受到農人的啟發,不再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努力讀書,精進自己,最後成為一代大儒。
毛澤東說:「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抱怨問題的人是弱者,解決問題的人才是強者。不管我們遭遇什麼,積極樂觀地面對,竭盡全力地改變,才能破局而出,成全自己。
結語
楊絳說:「我甘願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
人生很貴,何必為了雞毛蒜皮的事糾纏不休,何必和微不足道的人鬥氣,何必讓不喜歡的東西,來壓抑自己的心情。
願我們的一生:
心有山海,靜而不爭。
心如止水,不慍不怒。
心存陽光,不悲不怨。
修一顆堅韌而通透的心,邂逅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