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做出任何一種自律行為時,我腦子裡就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個像惡龍般強大,另一個則是處於發育階段的少年。它們就像兩個拳擊手劍拔弩張的進行對抗,直到一種聲音把另一種聲音完全打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身體所做出的行為,只會屈服於勝利者。絕大多數獲勝的是惡龍般強大的懶惰本能;而由意志力所主導的自律行為,只有在少數時候才能屠龍成功。
當我做出自律行為時,本能腦就會故作輕鬆地對身體發問。為什麼要違背本能,去做那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呢?為什麼不去放鬆一下?那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啊。這種持續不斷地發問,就像一個老太婆在腦海中持續不停地嘮叨。直到我停止自律行為,這種念頭才會消停下去。
- 當我早起時,我的本能腦提醒我的身體:再睡會兒吧,被窩之外的時間是那麼寒冷,而被窩又是那麼暖和。
- 當我跑步時,我的本能腦提醒我的身體:你太累了,你需要停下來休息。停下來是那麼簡單,只要雙腿別邁那麼快就行了。
- 當我想要丟掉手機時去做該做的事情時,我的本能腦提醒我的身體:未知永遠是可怕的,你需要了解更多,因為只有知道更多信息,你才能確保你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生存並繁衍下去。
身體經受不起這種質問,長時間的質問必然會導致意志鬆懈。一旦對自律的行為開始產生懷疑,那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自律就像是排隊,時間永遠是那麼難熬。享樂就像是戀愛,時間永遠過得那麼快。
自律違背人的本能,既然做違背本能之事如此痛苦,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自討苦吃呢?
先做一個極端的假設。假設有這麼一個人,他生下來就只知道享樂,而不知道吃苦為何物。為了滿足各種慾望,這是他一天內的行為:每天必然睡懶覺、甜食奶茶油炸食品是他的最愛、抽煙、每天玩手機到深夜、從不幹活、只要感覺到累就躺在床上。
由此可見,懶是他的第一動力,自律對他來說如臨大敵。他滿足於即時的享樂,即刻的滿足令他心安理得,對長久的計劃則不屑一顧。他做每一件事的目的,都可以讓他感受到某一個感官的愉悅,慾望之火在熊熊燃燒。在短期內,他確實是快樂的,沒有任何煩惱,他活在屬於他自己的天堂。可人生不是短跑,而是漫長的馬拉松。長此以往,用眼過度、牙齒齲壞、肌肉萎縮、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會在某個時刻降臨到他的身上。
他可以全然不顧別人的眼光,依舊做出我行我素的行為。可這樣的一個人,可以稱他是幸福的人嗎?他可以在疾病到來之前固執地認為,他是幸福的。因為他確實感受到了快樂。但他的短視行為最終會令他付出代價,等到病痛把他折磨得寢食難安的時候,或許他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
快樂的騙局
動物只要滿足於生存和繁衍的條件即可。而人則有七宗罪,貪食、色慾、貪婪、傷悲、暴怒、懶惰、自負及傲慢。動物和人的區別,也就是慾望的區別。如果說不顧一切地滿足慾望,是最快樂的事。但這一結論在縱慾過度的人身上,並不能得到驗證。因為慾望永遠不會被滿足,我們只是短暫地沉醉於,滿足慾望的快感之中。這種感覺稍縱即逝,等到快感消逝之後,我們就會不斷重複某一行為,無論這一行為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多大的危害。
當我們為了滿足某一慾望而做出某種行為後,大腦會釋放「快樂分子」多巴胺。正是多巴胺欺騙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是快樂的感覺。喝一瓶可樂、抽煙、睡懶覺、吃甜食、油炸食品、玩遊戲,這些行為背後的共同點,都會使大腦分泌大量多巴胺。當我們做出一系列不理智行為後,多巴胺會大量分泌。多巴胺會給我們帶來慾望滿足之後的飄飄欲仙的感覺,正是這種分子帶來的滿足感讓我們無法自拔。
也就是說大腦並不在乎你在做什麼,大腦在乎的是你做某種行為之後的多巴胺的分泌狀況。如果某一行為會讓大腦分泌大量多巴胺,那麼無論這種行為是什麼,大腦都不會介意。如果把提煉出來的多巴胺注射進體內,類似於毒品,它所產生的滿足感和我們抽一支煙、吃甜食所產生的感覺是一樣的。多巴胺欺騙了大腦,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快樂。這種短暫的快樂,正逐漸摧毀我們的健康。
開始自律
- 小學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後,我們會感覺到一種由衷的欣喜。
- 剛跑完五公里,雖然能感覺到身體的累,但精神卻比在床上時要精神百倍。
- 工作時,困擾了你幾個月的難題,通過長久的思考,在某刻得到了解決,有一股醍醐灌頂的感覺。
如果你也曾沉醉於通過努力所帶來的滿足。那麼恭喜你,已經找到了成功的秘訣。這種更高級的快樂,只有通過揮灑汗水才能獲得,這是由內啡肽所主導的快樂。內啡肽不會讓我們陷入成癮性怪圈;通過讓大腦釋放內啡肽,我們得以體會到一種長久的滿足感。由內啡肽所主導的行為,會讓我們遠離焦慮和痛苦。以至於多年以後回憶起這種感覺時,會由衷地發出一聲感嘆:這種感覺真棒。
遺憾的是這種快樂並不容易養成習慣,因為絕大多數時間,我們身體的掌控權是由多巴胺所主導的。多巴胺與懶惰本能強強聯手,抑制內啡肽的釋放。
尤其是當我們意識到問題所在,想要改變現狀時。這種痛苦的感覺會持續存在,讓我們的努力付之東流。萬事開頭難,剛開始自律時我們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大腦明明知道這種行為是有害的,身體卻依舊不聽使喚地完成這一行為。等到完成這一行為後,所帶來的並不是快樂,而是痛苦和悔恨。當你質問自己為什麼要做出不利於自己的行為時,焦慮和煩惱就此產生。身體與大腦之間產生的矛盾,會讓我們陷入嚴重的精神內耗。
我們並沒有很好的辦法去應對這種痛苦。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遠離誘惑,堅持自律。在一開始我們需要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如果能夠堅持到底,我們一定能收穫巨大的成功。我們要學會在痛苦中成長。真正的成功者,一定是克服了這種痛苦,把痛苦轉化為前進動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