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人都不想死,都想活著。但是有些人活得好,有些人活得糟。活得好的人,活得富有,活得平安,活得喜樂、活得順心;活得不好的人,活得挫敗,活得壓抑,活得心煩意亂,活得無聊,活得絕望,活得沮喪,活得憤怒……
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幸福感,什麼決定我們生命的長短和質量?
我常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啊,說要追求生命的寬度,不要追求生命的長度,要追求生命的質量,不要追求生命的數量。但是事實上活得很長的人,往往活得質量也比較好。
比如,在鄉下的一個老太婆,活到九十多歲了、一百歲了。可能有人會說:哎呀,在那種窮地方活那麼長幹什麼?可是,人家不感覺窮啊,人家感到快樂呀。
我們教會一位姊妹已經八十多歲了,她的媽媽還活得好好的,她的媽媽今年一百零四歲了,還活得很好。
圖片來自網路
最近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什麼樣的人長壽,什麼樣的人不容易長壽?(並不是說絕對不能長壽,但是這種長壽是小概率,但有一種人長壽是大概率,基本上都能長壽)就是操心和不操心的問題!
心理學其實很有限,你在心理學任何一個教材里,心理學家任何一個人寫的教材,你去找「操心」這個辭彙和詞條都沒有很好的解釋,甚至根本沒有解釋,心理學大詞典裡面可能就沒有這個字。
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人不是愛操心,就是不愛操心;不是操心多就是操心少,人人都在操心中,心理學卻沒研究操心。可見心理學對人的研究是不全面的,它並沒有涉及到人行為和心理的方方面面,這就要靠我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來舉身邊的例子:我母親不操心,我母親沒有給我們主動打過電話,幾十年里都沒打過。「兒子啊,最近怎麼樣,身體還好嗎?吃得怎麼樣?娃娃上學怎麼樣?」一律不打。
你去問我太太,你去問我弟弟,我弟弟也是在外地工作,我媽跟我哥在一塊生活的。你問我哥,我媽沒有主動給任何人打過電話,也沒有主動地告訴我哥:「你幫我給老二打個電話,給老三打電話,我想老二了」。沒有,從來就沒有這種事情。她不操心。
思念、不放心、總是喜歡關心關心、照顧照顧、體貼體貼、理解理解、幫助幫助,你就操心了。你感覺到好像你這種行為是合理的,實際上是不合理。
對什麼不合理?對健康不合理。
要少操心,操好你自己的心,操不好自己的心,就想操別人心。少管閑事,什麼是閑事?與健康和心態無關的事情都屬於閑事,與生死沒有關係的事都是閑事。你看它重要,它就變大了,你看它不重要,它輕如毫毛。
人生就兩件大事——生和死,我爸去世,這麼大的事情,我媽竟然連一點淚都沒流。我在老家處理葬禮,當時很忙,也很悲痛,沒問這個事情。
過後,我問我媽:「我爸死了,你難過不難過?」我媽說:「哎,該死了」。該死就是年齡到了,該了。
但是如果你心裡說不該,我不希望他死,他不應該死,你就痛苦了。
不關心,不去憐憫,不去想幫助,不去想牽掛,好像感覺很無情,但「道是無情卻有情」,這句話大智慧的人理解,小智慧的理解不了。
很多人總覺得:哎呦,兒女要買房,咱得掏點錢;兒女要病了,咱得去關心;兒女生了孩子了,有了孫子、外孫了,去幫助人家去看孩子;孩子工作不順心,自己不高興;孩子身體不健康,自己不高興……
心放在別人身上,放在自己以外,放得太多了,這就叫操心,心態不好。我母親就是不操心,堅定地不操心,堅決不操心,完全不操心。不操心,心就輕了,心就很輕,心輕了也就清凈了。
反過來我家裡有親戚,比如我二姑很強勢,很要強,我媽就一點也不要強,不要強的人就不操心。
操心和要強有直接關係,操心的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總覺得自己可以影響到別人的命運,可以給別人帶來幸福帶來方便。
也許你不操心,別人會在困難中鍛煉得更好。
我也不希望我媽操我的心,各自保平安,你保你的平安,我保我的平安就行。
我們經常希望媽媽來關心我們,我們潛意識裡說:「我的媽呀」,就是希望在困難的時候能得到母愛。
其實,在困難的時候,恰恰不需要得到母愛,因為你成長會更快。
「我的媽呀」,這是人潛意識的一種聲音,媽就認為你在呼喚她,這種媽媽幫兒女的傳承已久的心理習慣是不太好的,讓你媽多活活,活得好一點,活得長一點,比給你操心更好。
有一位女士,她的母親和父親都躺在床上了,都不能動了。她自己也五十多歲了。她上班的地方特別遠,她又不會開車,她會坐班車,坐公交下來再走路,來回三個小時,上班前要到爸爸媽媽家裡去,把爸爸媽媽照顧一下。下班回家回不了自己家,直接去父母家,照顧父母。
很多人都建議她父母花錢,請保姆或護工來照顧他們,堅決不請,為什麼?要省錢!兩個人還挺有錢的,但就是不請,為什麼?他們說要把所有存的錢給兒女留下來。結果照顧他們的女兒身體就不行了,一身的病,人看起來就像快死了一個樣。
誰看她都說:「哦,你怎麼身體變成這個樣子?」
她查出來身上三種大病:糖尿病,血糖高得不得了,嚴重的肺結節,百分之七十上的地方都纖維化了,還有甲狀腺結節。
她的父母想把錢留給兒女,想給兒女留多一點,結果你沒有死,你女兒卻快了,這是什麼心態?
各自保平安,這才是一種好態度。
另外,就是我姑姑的例子,我姑姑很強勢呀,強勢得不得了,結果怎麼樣,一身的病,一個人走路像散了架子,不僅身體不好,心態也不好,天天憤憤不平。
我身邊還有好幾個愛操心的人,我岳母愛操心。我一結婚,我就覺得我岳母太愛操心了。到我家裡來,一進門,「冬天快到啦,土豆有沒有儲存好?」沒有。「白菜有沒有儲存好?」沒有。
這就給你操心了,一進門什麼話都問:「煤拉好了沒有?」那個時候新疆過冬要儲存很多煤,我說拉好了。然後她到煤堆里去看一看夠不夠,一看不夠,「再買一點兒!」就操不完的心。
現在怎麼樣?冠心病、動脈粥樣化,老年痴呆症就非常嚴重了,還有頑固性的失眠。可以說,六十歲以後她唯一的朋友就是疾病,失眠每天晚上都擁抱她。
愛操心,可能壽命不長,幸福不多。當然,這個話也不能太絕對。少操心,心態好,壽命長,幸福多,就這麼簡單的例子,大家還是做不到。
有時候,的確要讓自己變得無情一點,情感太豐富了,卻缺乏理性,就違背了生命的一些規律。
生命的規律就是不讓你太操心,你把自己提前折騰壞了,要麼把幸福折騰得沒有了,要麼就把壽命折騰沒有了。幸福少了,壽命短了,心態還是最重要的。
長壽這個事,第一是遺傳,第二是心態。
很多人說:「哎,那你看上海、蘇州這些地方經濟發達,人的平均壽命長。」現在蘇州人的壽命是全國最長的,好像超過八十四歲了。但是,如果在農村你經濟匱乏,並不富有,這個時候更需要好心態,用心態來對付貧窮,來對付各種各樣的不順。
雖然經濟發達地區人均壽命比較長,但這是醫學壽命,其實也沒太大意思。醫學壽命,是硬拿現代醫學來延長的壽命。
古代人活到八十多歲,像老子活到八十多歲,那就相當於現在一百三十歲。他們沒有看過醫生,那個時候基本上沒有醫學,都是一些簡單的傳統醫學。像康德、羅素也都很長壽,基本上當時的醫學不發達,不像現在,幾乎絕大多數病醫院都有辦法給你治療。
活自然年齡,沒有醫學干預的年齡。有一位無錫的老人,老家是湖北的,我到他家裡去。他現在也活了九十多歲了。他跟我說,他五十年沒去過醫院,沒有吃過任何葯,這老人就是心很好,心態好得不得了的。
他現在可能還好好的,他給他兒女開會,說:「我死了,不允許給我買公墓,不允許購買骨灰盒,燒掉以後裝在塑料袋裡邊一扔,太湖邊一撒就完了」。心態非常的好,心態比什麼都重要,心態不好當皇帝也沒什麼意思,心態好,當流浪漢也挺有意思。
圖片來自網路
什麼叫心態,就是你心理活動的狀態,心理活動的狀態好,那他就真正好,因為我們是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感受幸福和痛苦的。
心態好,就更容易感受到平和和喜樂。心態不好感受的全是壞東西。一定要有好心態,其他東西可以少一點!
本文轉自「與眾不同的心理學」公眾號
作者簡介
王國榮,心理學家,獨立學者,作家,中國整體心理療法的創立者、中國循證心理療法第一人。曾任心理醫生雜誌社首席學術顧問,上海博愛醫院高級心理治療師,是中國國內最有實力與天賦的心理學家之一。
出版了十餘部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專著,其中《學生心理問題突破性治療》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數百所大學列為館藏圖書,《50 種心理治療與調適方法》獲中國高等院校出版社聯盟最受讀者歡迎圖書獎,《人生最重要的 10 種關係》被中國文化出版社列為心理學大師系列叢書,《與抑鬱症握手言和》榮獲最受讀者歡迎專業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