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時候砌個火塘
冬天就不會有寒冷了
在我很小時候的記憶里,冬天幾乎沒有嚴寒,清晨起床坐在火塘前吃著熱騰騰的烤紅薯烤洋芋,從嘴裡暖到心窩裡,中午只要出了太陽,整個人都被烤得暖洋洋的,到了日落時分,爺爺的小火塘開始燃起了紅紅的火,圍坐在火塘前,烤著烤著就進入了夢鄉,就這樣不知不覺過了整個冬天,未曾感受到透心的嚴寒。
火塘對於雲南人來說就是家裡難得的一部分,每家每戶都有,形態各異,甚至到了荒郊野外沒有火塘和火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也會生一爐火,可取暖可飽腹。我們小時候讀書,老師就是本村的人,他說,有火的地方就有伴,「夥伴」這詞就是這麼來的。以前年紀小不理解,後來才明白,有火的地方就有溫暖和食物,這兩者都是讓人無法拒絕的。
上次去普洱待了一個月,和朋友們每天都是在火塘前,要麼做吃的,要麼就烤火,哪怕天氣已經不冷了,還是覺得聞著火塘的煙火味會更讓人幸福。家裡一直都用的零零散散的火盆,也都壞得差不多了,原本修房子的時候,我就想在進門的位置砌個火塘,後來因為砌了個麵包窯,空間已經沒有太多了,我也就沒弄,但最後還是這個位置最合適。
家門口還有些上次沒用完的磚,就用它砌個方形的火塘,裡面用泥巴加水和稀泥墊底,自然風乾15天左右就可以燒火了。撿了一個平叔喂小豬用的豬槽架子,加工改裝後當成鍋架,再合適不過。
老人說,家裡的新灶開鍋都是要把火燒得旺旺的,那就燒個灰豆腐吧。鍋里放麥稈燒成火,加上切小塊的白豆腐,底下小火加熱,用麥稈的溫度慢慢將豆腐表面水分蒸發,4個小時以後,豆腐水分蒸發了一半,外焦里嫩,也多了一絲豆香的甜,比油炸的豆腐乾好吃太多太多了。
灰豆腐煮酸筍算是一道想起就流口水的雲南菜,但我們家都愛吃肉,就再加兩條魚吧,油炸金黃後備用。鍋里炒香姜蒜小米辣,加上腌制的酸筍炒半干,加水,番茄和灰豆腐和鹽巴生抽花椒等佐料煮開倒入裝有魚的吊鍋里,撒上老緬香菜,小火慢慢燉著。酸筍的魅力就在於,它可以和任何食物搭配,不管怎麼吃,都能極其開胃和讓人留戀。
底下的火炭再來烤個肉吃,阿霞大清早去買回來的牛肉和五花肉腌制後串在竹籤上,圍著鍋架周圍擺一圈,炭火慢慢烤至出油,炭火烤肉的香是無法拒絕的。
我們家人特別捧場,我每次做什麼吃的,他們都能吃個精光,這一鍋酸筍灰豆腐煮魚和這一盆的烤肉一點都沒剩,就連阿霞做的檸檬水也被喝得只剩下零散的幾片檸檬。
這個火塘是剛進入夏天的時候砌的,砌好以後幾乎每天都沒歇過。現在天氣慢慢轉涼,也不用擔心冬日裡的那份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