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首设人工智能展区 仿真机器人、第三代乐器成为人气王|文博向“新”

封面新闻记者 姚瑞鹏

2025年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本届文博会以“文化+科技”为核心脉络,集结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6280家参展机构,展出超12万件文化产品,首次设立的人工智能展区成为焦点。

23日,记者逛展人工智能展区,从AI机器人矩阵的“十八般武艺”到沉浸式互动体验,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汇聚一堂展现自己的“看家本领”,当机器人的脸被“摸肿”、孩子与AI下棋猛烈对战。文博会不仅展现了科技与文化碰撞的无限可能,更以国际化视野为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中国范式”。

人工智能展区现场

从“技术展示”到“场景革命”

打破文化展示静态局限 AI重塑产业边界

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汇聚60余家头部企业与创新新秀,包括优必选、元象、影石创新洲明科技等“常青顶流”,以及众擎科技、越疆机器人等“破圈新秀”。在展区,记者深刻感受到AI技术通过全场景应用、科技演出与共创互动,打破传统文化展示的静态局限。例如,乐聚机器人与工匠社机器人联袂演绎咏春拳法,浙大海创人形机器人演奏钢琴,元萝卜机器人挑战人机棋艺对决,新疆三力智能机器人则以书法绘画展现“东方美学与科技融合”的深邃意境。这些技术不仅复刻传统文化精髓,更通过动态交互赋予其新生命,形成“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去年8月,“粤字号”数字华夏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夏澜”,以逼真的脸部、高智能的交互体验一炮而红,不久之后更是与央视主持人康辉同台主持,此次“夏澜”也来到文博会,被前来参观的游客摸到“脸肿”。数字华夏相关负责人吴为向记者表示,目前仿生机器人因为强大的交互功能已经有了很好的商业落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将在更多商业领域开辟机器人的应用市场。

而作为“科技之都”,深圳在本届文博会中集中展示了更多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雷鸟科技的智能眼镜、盖亚研究院的无人机星链科技的物联网设备等22家本土企业机构,通过实物与互动体验,展现了深圳在智慧文旅、数字创意、智能制造等赛道的硬核实力,也为其他地区带来了可供参考的范本。

仿生机器人“夏澜”

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AI全场景覆盖、年轻人迷上智能乐器

以人工智能展区出发,文博会通过AI技术打造全域沉浸式体验空间。国际文化贸易展区中,AI虚拟主播与观众实时互动;非遗展区内,AR技术还原敦煌壁画动态场景;影视电竞馆中,VR游戏与《黑神话:悟空》IP联动,构建虚实交融的平行世界。科技不再是冰冷工具,而是成为文化叙事的情感载体。例如,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将武术动作与数字艺术结合,实现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破圈”对话。

凡拓数创展位

一款名为“感音空气架子鼓”的智能架子鼓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欣赏和体验,成为本届文博会上的“人气王”之一。这一套无实体鼓的空气架子鼓由深圳感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深圳感音科技有限公司CEO凌晓军称研发团队采用航空航天飞行控制技术和动感扑捉技术,从而实现精确的空间定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第三代智能乐器将越来越被年轻人喜欢。据介绍,文博会首日,就有来自俄罗斯印度等海外客户现场与该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空气架子鼓

文博会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超百个多个投融资项目现场对接,多项促交易措施落地,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赋能。通过“文化+科技”双轮驱动,在全球文化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从AI机器人挥毫泼墨到无人机点亮夜空,从非遗数字化到全球文化贸易网络构建。记者在连续两天的逛展中深刻感受到,这场盛会不仅是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更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中,人类文明的未来正被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