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假期首日,四川高速公路网出口总车流量突破522万辆,同比上升12.12%。在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的指挥大厅内,大型电子屏上正实时跳动着全省12条重点路段的能见度、路面温度等数据。
这些由四川省气象服务中心参与研发的“交通气象服务超脑系统”,正为假期出行提供分钟级预警服务。而这一系统背后的设计者之一——陈云强,以科技为翼、以坚守为舟,履职尽责践行新时代气象工作者使命。
4月12日凌晨,折多山突降暴雪。甘孜藏族自治州气象局发出公路冰雪气象指数等级预报,提示折多山冰雪等级达到3级,高海拔地区阴山路段需注意防范道路积雪和结冰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毫米波交通路况监测雷达系统触发了预警,海拔4012米一处急弯地形成了厚度达4.2厘米的“透明冰层”。这种冰层的光学反射特性与普通积雪高度相似,肉眼几乎无法辨识,是冬季行车最危险的“隐形杀手”。
陈云强团队正在调试无人机设备,为即将开展的野外交通气象路面状况观测做准备。摄影:邓博
随着系统警报响起,多部门联动机制迅速启动。30台无人除冰车沿预设路线布撒环保型融雪剂,沿途12块可变情报板同步切换警示图文,导航 app向半径50公里内的车辆推送避险路线。当日下午3时,系统监测到一辆滞留货车的热源信号,应急小组利用车载气象站传回的微环境数据,精准规划救援通道,成功将货车拖离危险区域。
折多山,海拔高,气候复杂多变,是318国道上最危险的路段之一。每年冬季,这里都会因冰雪天气导致交通中断,甚至引发严重事故。为了减少安全隐患,陈云强和团队每年都会多次前往折多山进行实地勘测。
陈云强调试无人机设备,为野外交通气象路面状况观测做准备。摄影:邓博
在制度层面,陈云强还带领团队探索建立了专业气象服务联盟,创新性地构建了省市气象服务协同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气象服务收益分配方案,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益,更开创了合作共赢的专业气象服务新局面。
今年1月28日(除夕)18时,成都平原pm2.5浓度升至108微克/立方米。当万家灯火点亮夜空,祝福短信在手机屏幕上不断闪烁时,陈云强却紧盯着卫星云图,眉头微蹙。屏幕上,一片可作业云层正在向绵阳和成都市区上空移动,预计6小时后抵达。
此时,绵阳南郊机场的停机坪上,国王979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早已准备就绪。机组成员正在做最后的检查,机舱内装载的催化剂整齐排列,等待着升空后的关键时刻。这架飞机将承担起除夕夜人工增雨的重任,为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污染物浓度贡献力量。
陈云强与团队成员一起制定飞作业计划并制作飞机作业空域申请图 摄影:邓博
20时40分,国王9792准时起飞。漆黑的夜空中,飞机划出一道银色的轨迹,朝着预定的作业区域飞去。陈云强和同事们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着飞机的航线和云层变化。飞机先后经过大邑、双流、蒲江、新都,最后抵达成都上空,完成了长达895公里的航程,大大改善了空气质量。
从2023年12月至今,陈云强分别在成都、绵阳、德阳等8个地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作业。2024年,绵阳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49位,较上年提升了22位。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24天,同比增加30天;pm2.5浓度降至33.4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了9.5%,取得了“十四五”以来的最佳成绩,成功重返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陈云强团队所做的一切,或许正是气象工作者最浪漫的承诺:在风云变幻的每一刻,以科技为笔,以初心为墨,为人民群众书写稳稳的幸福。
编辑:于桐 张艺博 丁继武
发布:龚凯轩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