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掷出重磅政策——《关于加快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推进方案》”)和《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10亿元财政资金注入人工智能领域,28条具体措施同步落地,这场以“真金白银”为底气的产业革新,不仅标志着山东在AI赛道上的战略提速,更折射出传统工业大省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深层逻辑。
图片来源:摄图网
工业大省的“AI焦虑”与破局契机
山东拥有全国最齐全的41个工业大类,化工、医药、冶金等支柱产业产值稳居全国前三。
然而,传统工业模式下的高能耗、低效率与智能化浪潮的碰撞,催生出结构性矛盾。
敏锐的山东,早已将未来发展重点锚定在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山东选择以政策创新与资金注入为突破口。
从此次的政策措施来看,2025年,省级财政统筹10亿元资金,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并推出“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等创新工具。其中,企业采购算力可获最高500万元奖补,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可获“模型券”支持。
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中小企业AI转型的资金压力,更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资源向高价值领域集聚。
此次山东的AI战略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植于产业转型的现实需求。通过政策与资金的精准滴灌,传统工业的“笨重”与AI技术的“轻盈”形成互补,为产业升级铺就了现实路径。
在《推进方案》中,山东明确了“打造全国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总体目标定位:计划到2027年,培育20个服务垂直行业的基础级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50个以上可复制推广的标杆应用场景,推出100个以上融合示范典型案例。
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经过五年发展,这座工业大省已初步构建起涵盖智能算力、数据语料、算法模型及智能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2024年,全省智能算力产业规模已突破580亿元,而不久前,规划算力达510P的鲁北大数据中心“德智未来”智算中心更正式点亮,成为国内前列的超大规模推理算力中心。
此次山东发布的28条措施,围绕打造全国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高地,实现全链条生态的“立体化”培育,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提供系统化政策支撑。
山东的政策设计体现为“纵向深耕”与“横向协同”。纵向层面,聚焦算力、数据、模型三大核心要素:
从算力角度看,通过“算力券”奖补机制,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从数据角度看,每年遴选10个高质量语料库实施“语料券”奖补,推动工业数据资产化;从模型角度看,开展垂直领域大模型“揭榜挂帅”,2024年全省重点监测的大模型企业业务收入实现翻倍增长。
横向层面,推动AI与产业深度融合:
在产业端,在化工、铝业等六大支柱产业推广AI应用,例如化工行业通过垂直大模型实现生产全链条智能控制,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在消费端,在文旅、医疗等领域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青岛世博园莲花馆的XR梵高数字艺术体验馆成为全国标杆。
山东的AI发展模式证明,单一技术突破难以形成持久竞争力,唯有通过全链条生态的协同进化,才能释放技术赋能的“乘法效应”。从算力底座到应用场景的闭环,为山东AI产业构筑了护城河。
图片来源:摄图网
探索人工智能场景落地
从山东当前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视角望去,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模型层产品的开发是产业的“今天”,而赋能千行百业的“人工智能+”则是产业的“明天”。
从《推进方案》中可以获悉,山东从产业发展、生活消费、政务服务3个方面,聚焦13个重点领域,明确赋能应用方向、具体目标和重点模型支撑,深度拓展应用场景。
在产业发展方面,山东将选择化工、铝业、钢铁、矿山开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6个产业领域,作为推进重点。
以智能制造为例,山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建设“产业大脑”和“晨星工厂”,推动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例如,淄博在12个重点领域落地81个“机器人+”场景,2026年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在化工行业,依托行业通用数据集和共享平台,加速垂直大模型训练,实现生产全链条智能控制,短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中期提效降本节能,长期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
山东以10亿元财政资金撬动AI产业升级,其核心逻辑在于“场景驱动、生态共建”。从传统产业的AI改造到新兴技术的场景落地,山东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如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如何平衡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的节奏?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在山东未来的政策迭代与产业实践中逐渐清晰。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以AI为名的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山东的经济基因,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