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价的追随者,已经很久没有尝过吃大面的体验了。
现在他们终于吃到了。
3月25日,小米股价单日暴跌6.32%,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全天成交额也高达718亿港元,创下历史天量。
小米就这样,崩了。
而港股市场也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得透心凉。
恒生科技指数暴跌3%!
但有些投资者依然不管不顾,杀进小米。
想想看,700多亿都有人接盘,这是有多恐怖!
这场暴雨的导火索,是小米打算配售8亿股,“吸金”425亿港币。
根据小米集团的公告,拟以每股53.25港元的价格配售8亿股现有股份,预计筹资净额425亿港元。
配售价较前一日收盘价折让6.6%。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
争议焦点在于,小米手握1700亿现金,为何还要“伸手要钱”?
根据小米2024年财报,其现金储备高达170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但雷军仍选择大规模配股,原因直指造车业务的“烧钱”压力。
2024年,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总收入328亿元,但经调整净亏损达62亿元,且产能严重不足——su7订单交付周期已延长至10个月。
“小米的野心需要真金白银。” 花旗分析师指出,配股融资将用于电动车产能扩张、ai研发及去杠杆化,长期利好公司竞争力。
但短期来看,股本稀释和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直接引发了股价跳水。
当然,任何事情都跟市场情绪有关。
而在这场暴跌之前,人们对于小米早已形成了“信任疲劳”。
这导致小米股价无法温和地吸收不满,反而被以往高光时刻带来的市场情绪反噬。
所以这次暴跌,不仅是配股稀释的数学问题,更是投资者情绪的一次集中宣泄。
当然,还有其他老问题,比如所谓的七年不分红。
有网友调侃:“小米上市7年,雷军忙着造车,股东忙着吃土。”
对比腾讯2024年派发320亿港元股息,小米从未分红的历史引发不满。
尽管雷军以“留存资金用于战略投资”为由解释,但部分股东认为这是“融资成瘾”的表现。
另外,对照历史,也不难发现类似暴跌难以避免。
2020年12月,小米配股240亿港元投入造车,次日股价暴跌7.1%。
但随后三个月内,股价反弹超30%。
此次历史是否会重演?
目前来看市场分歧明显:乐观者认为,资金将加速su7产能爬坡;悲观者则担心,电动车行业竞争白热化,小米或陷入“烧钱无底洞”。
全天718亿港元的成交额,也暴露了市场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专业机构以数倍超额认购入场,显示对小米长期价值的认可。
但另一方面,散户恐慌性抛售加剧了波动。
不过这就是散户的宿命——永远只看分时图,看不到明天,更看不到明年。
“造车是小米最后一次创业。” 几年前,雷军的豪言背后,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小米su7的爆单(累计交付20万辆)暴露了产能瓶颈。
若无法在2025年达成35万辆目标,用户可能被蔚来、理想等对手“截胡”。
此次融资的425亿港元中,超半数将用于扩建工厂和供应链优化。
另外有一个意外的因素,可能也引发了投资者分歧。
那就是阿里老板之一蔡崇信,同日警告“数据中心投资泡沫”。
众所周知,小米将是ai落地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所以蔡的言论,也引发了一些小恐慌。
现在的问题是,小米股价暴雨过后,是彩虹还是更大的风暴?
历史经验显示,小米配股后的短期阵痛可能孕育长期机会。
2020年配股后股价的v型反弹,印证了市场对战略投资的阶段性容忍。
但此次挑战更为严峻。
外部压力方面,比亚迪、特斯拉降价潮挤压利润空间。
内部也有风险。
比如若su7交付延迟或质量问题发酵,可能引发信任崩塌。
小米的资本游戏,本质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豪赌。
雷军用425亿港元买时间,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信不信。
暴雨终会停歇,但能否迎来彩虹,取决于小米能否在电动车红海中杀出血路。
正如巴菲特所言:“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场暴雨,或许正是检验小米成色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