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智能手机、PC等消费电子需求持续下降,芯片市场开始从全球缺芯突然进入下行周期,尤其是存储芯片出货量不仅大幅度下跌,价格跌幅也在不断地扩大。
于是,存储芯片大厂开始自救,有的开始削减资本支出,有的开始裁员,甚至有的开始减产。然而,存储芯片最厉害的三星却再次逆势而行,中芯国际也早就提前布局。
存储芯片是所有芯片中用量最大的一类,基本能够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其中,DRAM内存和NAND闪存是用量最大的两类。不过,全球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给垄断了。
DRAM被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大巨头把持,2021年共同占据了DRAM市场94%的市场份额。其中,三星第一占43.6%,SK海力士第二27.7,美光第三22.8%。
NAND市场基本被三星、铠侠、西部数据、SK海力士、美光占据,三星依然第一。
然而,受芯片形势下行和美方芯片限制影响,美光首先发出预警,宣布2023年资本支出削减30%,紧接着DRAM 和 NAND产量减少约20%,近日又宣布明年裁员10%。
SK海力士宣布2023年资本支出将缩减70-80%,近日又计划大幅削减30%团队!
还有日本铠侠表示旗下两座日本闪存工厂将减产,从10月份开始NAND减少产量将减少30%。全球存储市场第一的三星虽然利润下降了不少,但仅仅调低了营收预期。
美光、SK海力士等存储大厂的一系列举动,显然预示了存储芯片的需求正在大幅萎缩。
这让DRAM和NAND市场份额双第一的三星更加受到关注,都在猜测三星会实施何种动作来减缓压力。但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三星并没有加入到减少、裁员等行列中。
反而再次逆势而行,韩媒《首尔经济日报》发布消息,三星仍计划明年增加最大半导体工厂的芯片产能。为此,三星还决定明年将新增加至少10台高端的EUV光刻机。
三星这样的动作被称之为逆周期扩张,其实这个理念就是三星率先提出并推行,还因此成为了全球存储第一。很早之前,三星和日本存储企业竞争时就遇到下行周期。
当时,三星选择了继续大举扩张,还投入不少资金采购设备,而日本存储企业却担心亏损选择了收缩。结果,三星用了10多年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企业。
三星认为,下行周期时更容易买到芯片设备,并且价格还低。正是尝到过逆周期扩张的好处,如今芯片市场周期下行、存储芯片价格一再下跌,三星依然决定逆势而行。
三星此举正是想要通过这种动作,继续稳固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的地位,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不仅三星,我国存储芯片双雄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也在借鉴三星模式。
为打破国外企业在存储芯片市场的垄断,国内成立了存储芯片企业长江存储、合肥长鑫,长江存储主攻NAND闪存,合肥长鑫主攻DRAM内存,两家发展都非常迅速。
长江存储仅仅用了5年时间,去年就拿下了全球4%的市场份额,预计今年能够提升至7%,将超过英特尔跻身全球NAND前六,并且二期工程更多产能还在扩产中。
合肥长鑫的DRAM技术水平逐渐跟上了全球领先水平,2021年达到了月产6万片,占全球主要DRAM产能的4%,如今二期项目明年将投产,预计月产能增至12.5万片。
由此可见,我国存储双雄也在采用三星提出的逆周期扩张理念,争取继续突破重围。
这样操作的还有中芯国际,如今各大晶圆制造商都在削减资本支出,连台积电都削减了80亿美元,而中芯国际却将今年的资本支出计划从320.5亿元上调到456亿元。
中芯国际反向操作,跟三星一样逆周期投资,主要是支付长交付设备提前下单的预付款。其实,就是为了保障后续产能的扩张和布局。就是占据28nm成熟制程市场。
同样进行逆周期扩张,相比之下中企的优势更大,因为背后有大陆这个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而三星却越来越受到美新规的限制,连在大陆的存储厂也仅一年许可。
大陆的企业虽然也受到美芯片限制的影响,但长远来看反而会实现自主芯片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