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在深圳得到生动实践。深圳通过科技赋能与创新机制,构建起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记录持续刷新,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与生态敏感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南山小区发现无叶美冠兰
662种植物421种动物构筑生态家园
2022年至2024年,南山区累计调查记录野生维管植物134科429属662种,野生动物5纲27目87科42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达39种,包括仙湖苏铁、土沉香、黑脸琵鹭等珍稀物种,进一步完善了辖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
自2022年起,南山区启动覆盖全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范围涵盖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湾湿地、阳台山森林公园、西丽水库等重点生态区域;2024年新增了大沙河、桂湾公园等城市生态重要区域。截至目前,累计记录维管植物150科521属808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134科429属662种,包括被子植物114科390属604种,蕨类植物19科37属54种,裸子植物2科2属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仙湖苏铁、二级保护植物土沉香、桫椤等8种。野生动物共5纲27目87科421种,其中哺乳纲包括5目8科8种,两栖纲包括1目6科13种,爬行纲包括1目9科15种,鸟纲18目54科192种,昆虫纲包括鳞翅目(蝶类)5科160种,蜻蜓目(蜻蜓)5科33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黄胸鹀等2种,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猕猴、蛇雕等27种。
南山区通过“巡查-反馈-整改”联动机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减少人为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例如在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修复和种群监测,猕猴数量稳定增长至1200余只;塘朗山桫椤谷内,337株桫椤形成稳定群落,被誉为“活化石的绿色家园”。此外,全区建成5所自然学校和8个环境教育基地,年均开展生态教育活动超百场,覆盖市民10万人次。

市民发现的珍稀植物无叶美冠兰
依托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护和ai物种识别技术,南山区构建了全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连续三年在辖区重要生态区域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到豹猫、猕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标志着南山区生态系统健康度持续向好。2024年市民相继在荔香公园、星海名城小区发现无叶美冠兰,其独特的形态和珍稀性引得市民纷纷前来“打卡”,专家表示,这是南山这座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的生动缩影。
在内伶仃岛上,猕猴家族在林间嬉戏追逐;在深圳湾畔,黑脸琵鹭翩跹起舞;在阳台山林间,土沉香静默生长;在塘朗山谷中,豹猫身影在夜色中倏忽闪现……南山区正以行动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悖论,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双翼。
苦梓天然林加入“鹏友圈”
大鹏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近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在开展大鹏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中确认此前在沿海山坡发现的一种植物为深圳新纪录植物——苦梓,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苦梓
2024年7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调查团队在对大鹏半岛海岸带的山坡开展植物样线调查时,注意到一株乔木的树冠显著伸出周边灌丛,且已处于幼果期。观察发现其叶对生,宿存花萼呈钟状,花冠两侧对称且呈二唇形,初步推测该植物可能与唇形目植物存在一定的形态关联,经过进一步的形态比对,最终确认该植物为苦梓。
调查团队对该物种的生境进行勘察后发现,其生长于海岸山坡的岩石缝隙之中,主干不规则弯曲,未见移栽的修剪痕迹,树冠内原生藤本植物横跨,呈现出天然林的状态,经确认,调查对象为野生种群。
自2022年起,大鹏新区以通山达海为思路,按全域五年一次的目标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截至2025年2月调查结果,大鹏新区已调查到的物种数有211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有120种,并发现新物种2种和深圳新纪录物种10种,调查成果为辖区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大鹏新区将持续对辖区内生物开展调查监测,打造“鹏生万物”生物多样性科普品牌,讲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大鹏故事。
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命的律动,都在诉说着绿色未来的可能。当市民用手机记录下小区盛开的无叶美冠兰时,这正是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直观证明。从内伶仃岛的猕猴嬉戏到深圳湾的黑琵起舞,深圳正书写着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答卷。
采写:南都记者 蔡宇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