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东莞a股63家上市企业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度,63家东莞a股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1273.66亿元,同比增长2.57%;净利润60.36亿元,同比减少19.81%。在研发投入方面,共有27家企业研发投入金额超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最多。
梳理发现,2024年,生益科技营业收入实现203.88亿元,净利润实现17.39亿元,研发投入达到11.57亿元,多项指标排名上市莞企第一。针对业绩稳步增长,生益科技表示,2024年,该公司持续推进市场认证并加大力度对海外市场尤其是 ai、服务器、通讯等重要领域的核心终端开发,保持车载领域的既有优势并加大国内市场的布局,成果丰硕。
2024年东莞新增汇成真空、乔锋智能、长联科技三家a股上市公司,2025年新增宏工科技一家a股上市公司。具体来看,2024年东莞新增的3家a股企业当中,仅乔锋智能一家企业实现营收、净利润增速同比上涨。2024年,乔锋智能实现营业收入17.6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05亿元,同比增长21.02%、21.33%。
营收
37家上市公司营收同比正增长
生益科技营收超200亿排第一
2024年,63家东莞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1273.66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37家上市公司营收同比正增长,26家上市公司营收同比负增长。
营收规模最大的前10家公司分别为:生益科技、祥鑫科技、坚朗五金、奥海科技、慕思股份、生益电子、创世纪、南兴股份、易事特、拓斯达。
生益科技继续稳坐东莞a股上市企业营收第一的宝座。梳理发现,最近三年,生益科技的营业收入都呈现增长趋势,2024年营收较上年增长22.92%,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3.88亿元,远超第二名祥鑫科技。
生益科技主营覆铜板等设计生产销售,该公司刚性覆铜板销售总额已跃升全球第二,2023 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 14%。生益科技表示,2024年,该公司持续大力推进市场认证并加大力度对海外市场尤其是 ai、服务器、通讯等重要领域的核心终端开发,保持车载领域的既有优势并加大国内市场的布局,成果丰硕。
排名第二的祥鑫科技,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7.44亿元,较上年增长18.25%,连续四年保持双位数增长。2024年,祥鑫科技聚焦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及储能业务构筑基本盘,同时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算力服务器等,坚持以研发创新为驱动,通过管理的持续创新改善、精细化数字化的管理提升、成本控制等措施,优化公司产业布局,丰富公司的产品类型,促进公司业务快速增长。
营收同比增速最快的前10家公司分别为:锦龙股份、佳云科技、达瑞电子、赛微微电、鼎通科技、思泉新材、安达智能、生益电子、粤宏远a、惠伦晶体。
其中,锦龙股份2024年营业总收入实现6.63亿元,较上年增长245.16%,增速排名第一。
佳云科技,2024年营业收入增速达到108.3%,实现营收15.72亿元,增速排名第二。不过,锦龙股份和佳云科技2024年均为亏损,净利润为负值。
达瑞电子2024年营业收入实现25.66亿元,较上年增83.55%,增速排名第三。2024年,达瑞电子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实现2.42亿元,较上年增长229.47%。
达瑞电子主营消费电子和新能源业务,2024年,得益于消费电子行业负数,终端产品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带动公司消费电子业务营收整体增长。
净利润
63家上市企业净利润60.36亿元
生益电子扭亏为盈净利润增速第一
根据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数据,2024年,63家东莞a股企业净利润实现60.36亿元,同比下降19.81%。
净利润规模最大的前10家公司分别为:生益科技、东莞控股、慕思股份、奥海科技、怡合达、祥鑫科技、生益电子、创世纪、达瑞电子、鼎泰高科。
其中,生益科技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17.39亿元,较上年增49.37%,净利润排东莞a股第一,同样远超第二名东莞控股。
排名第二的东莞控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9.55亿元,同比增43.26%。不过,从年报来看,东莞控股净利润增长是由于公司退出一号线建设公司获得投资收益且上年出售东莞信托股权计提减值。针对2025年的发展规划,东莞控股表示,将以交通基础设施大改善、新型综合能源再发力、金融投资稳增长,助力东莞市经济发展“大循环”。
东莞市上市公司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速最快的前10家公司分别为:生益电子、宇瞳光学、达瑞电子、华立股份、锦龙股份、银禧科技、鼎通科技、捷邦科技、生益科技、东莞控股。
排名第一的生益电子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3.32亿元,生益电子称,2024年,得益于ai算力等终端领域的需求大幅上升,促进了pcb产品的需求增长,公司积极响应市场需求,着力于产品结构优化,完善业务区域布局,2024年实现产销双增,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大幅提升。
宇瞳光学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4亿元,同比增长494.92%,排名第二。宇瞳光学分析指出,公司以技术突破驱动发展,以精细化管理提升效能,在传统安防镜头、车载镜头、玻璃非球面镜片等业务量取得增长。
研发
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投入最多
27家企业投入金额超过亿元
南都记者梳理了63家东莞a股企业年报,共有27家企业研发投入金额超过亿元。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生益科技、奥海科技、生益电子、坚朗五金、众生药业、祥鑫科技、易事特、奥普特、熵基科技、慕思股份。
分行业来看,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最多,其中,前三名的生益科技、奥海科技、生益电子排名前三,研发投入费用分别为:11.57亿元、3.52亿元、2.84亿元,生益科技再次遥遥领先。
2024年,生益科技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的5.67%,公司研发人员达到1580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的13.37%。
年报显示,生益科技的11.57亿元研发费用主要用于:新一代服务器平台用无卤甚低损耗覆铜板的技术研究;5g 通讯电源用高导热覆铜板技术研究等。
目前,生益科技自主研发的多系列新品参与市场竞争,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努力摆脱国外的技术和专利限制,缩短我国在该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数据显示,2024 年生益科技共申请国内专利58件,境外专利5件,pct3件等。截至2024年底拥有682件授权有效专利。
生益科技指出,为满足市场对下一代ai服务器以及传输链路等的需求,公司在超低损耗树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应用研究实验、考察、验证,满足终端客户的性价比要求。此外,生益科技称,5g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5g通讯电源用高导热覆铜板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相应项目的实施能够为 pcb 提供性能良好的材料,也会推进 5g 通讯产品技术的进步。
排名第二的奥海科技,2024年研发费用大幅提升至3.52亿元,同比增长14.14%。目前已拥有5大研发中心(深圳、东莞、上海、武汉、吉安)和6大智造基地(东莞奥海、武汉智新、吉安奥海、印度希海、印尼奥海、越南奥海)。
过去一年,奥海科技的研发投入主要的项目包括大功率小体积充电器的开发、1800w电动工具充电器、低功耗电动工具电池快速充电器的研发、智能穿戴无线充电开发等方面。奥海科技称,公司将紧抓能源电子行业发展机遇,布局户用和工商业光伏/储能逆变器、储能系统、阳台光伏、储能一体机、充电桩和充电模块等产品线,提供光储充一体化的能源解决方案,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扩大数字能源业务。
新股
去年东莞新增3家a股企业
仅乔锋智能营收净利同比上涨
2024年东莞新增汇成真空、乔锋智能、长联科技三家a股上市公司,2025年4月新增宏工科技一家a股上市公司。
具体来看,2024年东莞新增的3家a股企业当中,仅乔锋智能一家企业实现营收、净利润增速同比上涨。2024年,乔锋智能实现营业收入17.6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05亿元,同比增长21.02%、21.33%。
乔锋智能主营业务为数控机床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立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等,产品广泛用于通用设备、消费电子等行业。针对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乔锋智能称,随着公司在东莞、南京新建厂房陆续投用,公司的产能得到显著提升,为业务拓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外,乔锋智能从2021年就重视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及客户资源投入,加大相关领域的数控机床配套及自动化线开发,经过几年的培育,投入产生效益,进入收获期。
而另外两家企业2024年净利润增速放缓,同比出现下滑。汇成真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2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68亿元,同比减少0.35、16.02%。长联科技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53亿元,同比增4.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70亿元,同比减少15.12%。
汇成真空是主营pvd镀膜设备的企业,主要客户包括苹果、富士康、比亚迪等。尽管业绩表现不佳,但汇成真空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24年,汇成真空完成专利申请23件,联合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公司与中国航空研究院共同开发航天设备应用项目,与东北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展“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密切削工艺及涂层刀具制备技术”等研发项目的结案,对公司产品及技术进行有效提升。此外,2024年,该企业的真空镀膜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被东莞市科学技术局认定为东莞市重点实验室。
长联科技主要产品包括水性印花胶浆、水性树脂、丝印硅胶等,同时从事印花设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业务,产品主要应用于纺织印花领域,最终应用于adidas、nike、迪士尼、shein(希音)、以纯等品牌。
过去一年,长联科技在境外市场实现营业收入1.16亿元,毛利率达44.42%,同比增长30.66%,继续保持增长。此外,在设备市场方面来看,2024年,长联科技在设备行业营业收入达0.41亿元,同比增长99.65%。
长联科技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创新,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和新工艺,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进一步推进材料加设备加工艺整体解决方案的升级。
采写:南都记者 唐国轩
数据来源:各企业公开年报、东莞市上市公司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