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商平台上频现商家利用“图文游戏”误导消费者的“套路”。从抽纸规格模糊到质保期隐藏小字说明,再到袜子“买3送3”的话术,让不少消费者在收货后大呼上当。(4月6日《现代快报》)

袜子套装“买3送3”只是买3双发3双,所谓的“送”不是赠送,而是发送。以醒目图片制造赠送假象,以一行小字进行解释,真的太离谱了!难怪有网友说,网购那么久,没见过这样会玩文字游戏的商家。与此异曲同工的还有,宣传图片醒目写着配件“搭配使用”,实则是“单独购买”……“图文游戏”制造的消费陷阱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
商家的宣传图片是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重要参考。显然,玩“图文游戏”的商家意在进行引人误解的营销宣传。对此,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早有约束。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应当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展示商品的信息,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我国广告法也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因此,任何商业宣传都应尽可能客观反映商品的真实情况,而非用“图文游戏”进行引人误解的展现。
然而,像“买3送3”实则是“买3发3”等宣传,足以使一般消费者产生误解,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经济利益。这样的“图文游戏”所涉商品价格往往不高,一些消费者即使想维权,有可能为“追回一只鸡”,得“杀掉一头牛”,只好无奈放弃。相对于凭货真价实吸引消费者的商家,这种“图文游戏”还涉嫌构成不正当竞争,扰乱电商生态,影响市场健康发展,降低消费者对电商平台及商家的信任度。对此,必须加以遏制,让电商“图文游戏”难以游戏下去。
平台应积极作为,完善运营规则,比如不得偷换概念、不得隐蔽标注、不得模糊或乱用计量单位等,挤压商家玩“图文游戏”“缺斤少两”把戏的生存空间;以实时监测、智能审核、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检查平台内商品描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审核的准确性。对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之嫌的商家予以警告并限流;畅通消费者的投诉渠道,及时回应消费者,对货不对板的商家予以严惩,要求下架相关商品,直至清退违规商家。保护网购环境和消费者权益,也是在保护平台自己。
监管部门对网售商品应加大抽查和监管力度,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积极处理消费者的反馈与投诉,定期向社会公开相关案例,形成一种舆论声势。据报道,“图文游戏”大行其道的原因在于商家违法成本与收益失衡,现行法律针对小额商品欺诈的处罚力度不足,难以形成威慑。故相关部门还要细化法律法规,明确“图文游戏”等误导消费者行为的界定标准和处罚细则,提高违法成本,如增加罚款金额、限制商家经营等。还需建立便捷的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简化消费维权流程,降低维权成本,让消费者易于维权。(文/何勇海 图/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