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报道,“人还活着,却被网络祭奠4.3万多次”话题曾冲上微博热搜。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一起案件中,某平台未审核逝者信息真实性,导致一名在世女孩璐璐(化名)被创建祭奠纪念馆,其照片、个人信息被公开传播长达6年,累计访问量超4.3万次。
活人被祭祀,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乌龙”。人不在世了,方能被祭奠。连生死都没搞清楚就为他人设立祭奠纪念堂,不符合常理。把活人“搬入”祭奠纪念馆,即使没有恶意,也很可能存在利益诉求。璐璐表示,网页中记载的个人信息均与本人信息一致,且所有照片都是她发布在个人社交平台的生活照。这个细节也从侧面说明,她的个人信息遭到了盗用。法院判决平台侵权,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这令人欣慰。不过,是谁在背后制造这起事件、目的是什么,依然有追问的必要性。因为,唯有搞清楚这起事件的所有问题的根源,方能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早在2023年4月媒体就报道过,浙江一名网友发现自己的照片被人恶搞,发布在某网络祭祀平台上的墓碑上。搞笑的是,该网络祭祀平台工作人员回应媒体记者称,当事人如发现了有不实信息被上传的情况,可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其间的逻辑可谓清奇,假如当事人一时间发现不了或者永远蒙在鼓里,那就是“既成事实”,只能自认倒霉?
问题在于,平台放松审核管理,是普遍现象。2021年4月,媒体记者体验8家网络祭祀平台,其中7家没有任何审核,另外一家审核流于形式。2022年11月,媒体实测多个网络祭奠应用发现,一些平台用户无需提供与逝者的关系证明,提供虚假信息也可过审,部分甚至无平台审核环节。时至今日,网络祭祀平台形同儿戏的“审核”,依然多有显现。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杜绝类似“活人遭祭奠”的现象,难度太大了。
网络祭奠,本是对现场祭奠的补充和延伸。人们期望通过网络祭奠逝者,找到一份慰藉。各种网络祭奠平台的出现,是对这份民间意愿的呼应。然而,由于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加之不少网络祭奠平台受到利益驱动,有意放低门槛、做大“生意”,导致该领域乱象频仍,冲击着公序良俗和世道人心,令人深感愤懑。法治日报的报道指出,网络祭祀平台上还多次被曝出高价虚拟的祭品花样繁多、设置“香火排行榜”、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等问题。说白了,这些网络祭奠平台就是故意钻空子、打擦边球。伦理失序与权益受损的现状,再也不能持续下去。
在支持当事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的同时,必须对乱象加大治理力度。由民政部组织起草的《网络祭祀要求》民政行业标准正在征求公众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4月26日。其中规定,网络祭祀应保证祭祀内容健康,不宣扬封建迷信,符合公序良俗。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此外还规定网络祭祀的定义、通用要求,并对网络祭祀服务人员、服务平台、服务内容等提出了要求。尽管该行业标准尚未落地,但主管部门应该加紧确定网络祭祀行业规范要求,通过强化监管,倒逼网络祭奠平台真正负起主体责任,让网络祭奠平台不再“草台班子”化、让网络祭奠活动不再无序进行。对于屡教不改的平台,当拿出“雷霆手段”,提高其违法违规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活人遭祭奠”等现象的背后,是个人信息遭泄露、滥用的事实。为此,从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遏制个人信息泄露的高度,排查乱象根源,斩断利益链条,是题中应有之义。
此类乱象再次说明,一些平台和一些行为人,对于民间祭祀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种种令人侧目的做法,与传统祭祀文化的严肃、内敛、刚正背道而驰,显出别样的轻佻、荒诞和阴暗。网络祭奠作为一种充满善意和想象力的新生事物演变至此,该羞愧和反思的何止于那些眼中只有钱和流量的平台?
文 | 伍里川(资深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