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狂飙、应用井喷,企业如何在AI创新中找出口?

2025年03月21日21:30:31 科技 6558

技术狂飙、应用井喷,企业如何在AI创新中找出口? - 天天要闻

不再有孤胆英雄,唯有共生者赢‌。

2025年短短的三个月里,ai大模型的世界已经称得上“天翻地覆”。

deepseek一夜爆火,7天用户数破亿、海外科技巨头股价狂跌、gpt-4.5紧急发布却深陷争议、manus趁势崛起……

今年年初,在deepseek火遍全球、用户挤破服务器之际,硅基流动和华为云团队经过春节的连日攻坚,于2月1日宣布⾸发并上线基于华为云升腾ai云服务的deepseekr1/v3推理服务,率先跑通了在国产算力部署deepseek模型的路径。消息一出,全球大量用户涌入,场面一度火爆到官方被迫限流。

与此同时出现的,是不少知名ai公司开始陆续传出裁员、高管动荡、甚至停止大模型研发等新闻。不知不觉间,“百模大战”开始洗牌,在这场引发全球“ai创新”浪潮中,越来越多企业出现“技术焦虑症”。

ai深水区:从“百模大战”到“多维竞速”

fomo,fear of missing out——中文译作“错失恐惧症”,或“局外人困境”。该名词的定义出自2004年的《麦金尼斯的两个fo:哈佛商学院的社会理论》,用于描述因担心失去或错过机会而产生的焦虑状态。

在2023-2024年ai大模型发展初期的这两年,用fomo来描述整个行业,几乎是再贴切不过了。

“别人有,我也要有”、重复开发、战略跟随、同质化严重,大模型服务与应用遍地开花,百模大战正式拉开帷幕。

几乎所有企业在同一时间面临着高昂的研发成本、重金聘请的技术专家、roi(投资回报率)不成正比的高额投放,以及日益惨烈的竞争态势——以轰动一时的“大模型价格战”为例,2024年5月,deepseek突然大幅调低api价格,其每百万token输入价格低至1元,几乎是gpt-4 turbo的百分之一。此后,字节跳动、百度、阿里、腾讯、智谱ai、科大讯飞等行业玩家全面跟进,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模型价格战就此打响。

技术狂飙、应用井喷,企业如何在AI创新中找出口? - 天天要闻

‌在价格厮杀愈演愈烈之际,华为云却展现出不同的战略定力。正如华为强调的“通信行业是投资类市场,短期的机会主义无法赢得客户信任”,华为云选择深耕基础设施:从升腾ai云服务突破算力瓶颈,到modelarts平台降低开发门槛,再到盘古大模型扎根矿山、气象、医药等垂直领域,华为云通过软硬件协同的自主创新体系,率先在行业纵深场景中开辟出差异化的应用路径。

这种战略分野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行业困局。自deepseek引爆需求以来,全球gpu价格飙升创下历史纪录,国内高端算力更长期处于有价无市的紧平衡状态。而当大模型应用真正深入产业腹地时,适配性问题开始集中爆发:技术层面,部分大模型存在“幻觉”频发、专业领域知识匮乏、工具调用能力薄弱等硬伤;行业应用端,政务、制造等领域因数据孤岛难以构建垂直模型,而企业自研又面临单次训练成本超百万美元、维护升级复杂的现实阻碍。

当行业陷入高度同质化竞争的深水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反思:大模型创造的真正价值究竟在哪里?是继续在通用能力上贴身肉搏,还是像华为云那样通过基础设施+行业know-how的深度结合,开辟属于自身的破局之路?这场从“百模大战”向“多维竞速”的进化,正在考验每个参与者的战略智慧。

破局之法:从“技术竞赛”到“价值落地”

让我们再来看一些实际的例证,经过两年多的产业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对“ai大模型”这一概念祛魅,企业关注的重心也从榜单、参数的技术竞赛回归产业实用价值之中——这恰恰正是ai发展的破局之法。

本质上,企业决策讲究的是投资回报率与核心竞争力,任何新技术想要在生产中发挥价值,都要找到适合企业的真实需求、真实场景。

例如,当前,云端ai大模型调用是业内主流落地模式;然而,同样在云端ai场景下,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却各有侧重。

1、中小型开发者

中小型开发者倾向于调用大模型接口进行应用开发,往往倾向于api与token方案;

2、大型央国企

大型央国企对于大模型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落地、针对具体问题的生产力创新方面需求更强,更倾向于联合大模型厂商、云厂商共同打造场景与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战略生态布局;

3、政府客户

政府客户则在大模型深入场景、应用创新的基础上,对于混合部署、数据安全、国产算力、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从底层技术角度,大模型的本质是token数据的输入与输出,这也意味着单独的模型本身几乎无法融入企业工作流。

因此,无论是哪一个类型的ai企业用户,想要将大模型真正在生产流程中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聚焦垂直场景,将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绑定,打造场景化、产业化、生态化的解决方案。

从城市治理的维度来看,当前智慧政务核心围绕几个字“优政、惠民、兴业”,如何提升政务效率是提升民众满意度的关键,在北京昌平,通过华为云为社区工作人员带来了“百事通”助理,它不仅24小时在线,还能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秒级精准答复,同时能帮基层工作者“减负”,完成报表统计、报告撰写、提纲生成、数据校核、生成可视化图表等日常高频工作,对高一级的管理人员,还可以根据人员信息生成老弱病残重点人群关怀建议,真正意义上提升了服务效率及用户体验。

从产业安全等更高维度上看, 在武汉、克拉玛依等城市与地区的政务智能化升级中,华为联合武汉云成功部署上线参数规模高达6710亿的完整最大型号的deepseekr1大模型,为武汉市市区两级政务用户提供访问服务;并帮助克拉玛依成为全疆首个实现政务智能化全栈国产化落地的城市。

回归到行业场景,在当前最具潜力的制造领域,湘潭钢铁携手华为云及伙伴联合打造并落地了行业首个“盘古钢铁大模型”,将ai技术应用至智慧配煤、自动转钢、ai质检等32个场景中,涉及炼焦、炼铁、炼钢、皮带传输、废钢循环、铸造生产等多个环节——一般的大模型供应方几乎完全不具备从数据训练到应用开发能力,并有超100个创新应用场景调研孵化中。

当前,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已经在政务、金融、制造、煤矿等30多个行业、400多个场景中落地,覆盖政务、金融、制造、医药研发、煤矿、钢铁、铁路、自动驾驶、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气象等多个领域,并能够为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双向进化”。

此外,随着大模型的进一步落地,产业对国产算力与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初华为云与硅基流动团队率先跑通在国产算力部署deepseek而广受好评就是个绝好的例子。

技术狂飙、应用井喷,企业如何在AI创新中找出口? - 天天要闻

事实上,目前,华为云拥有中国唯一全栈自主的ai云算力底座,通过遍布全国的智算中心以云服务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算力支持,其能够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自主研发,并拥有覆盖硬件、软件、框架、算法、应用的全栈技术能力,确保高安全性、高可靠性。

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生态聚变:ai价值落地背后的共生法则

当ai技术从实验室跃进产业战场,单一企业的单点突破已无法应对这场全局战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2024年中国生成式ai用户突破2.5亿,企业智能化需求呈现‌井喷式、差异化、场景化‌三大特征——这意味着,唯有构建‌技术供给端、行业需求端、生态伙伴端‌的共生网络,才能将ai转化为真实生产力。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下,华为云正与产业伙伴强强联合,为千行万业树立了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典范。展望未来,随着更多如依柯力、今日人才、赞奇等创新企业的不断涌现,华为云的伙伴生态将更加枝繁叶茂,携手为全球产业创新增长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5‌上,我们仿佛又看到了“百花盛开”的盛况,更多华为云的朋友们崭露头角,这场以“‌因聚而生 众智有为‌”为主题的盛会,或将定义下一代ai生态的游戏规则:‌不再有孤胆英雄,唯有共生者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36氪经授权发布。

科技分类资讯推荐

长安与东风重组新进展:朱华荣称不会改变长安既定战略 - 天天要闻

长安与东风重组新进展:朱华荣称不会改变长安既定战略

2月9日,长安汽车和东风集团股份(00489.HK)同步发布了控股股东“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的信息。长安汽车的控股股东是兵装集团,而东风集团股份的控股股东是东风公司。随即,长安汽车和东风集团这两家汽车央企将合并重组,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公安部出手了!年龄限制放宽10年、送考下乡,2025年考驾照不难了 - 天天要闻

公安部出手了!年龄限制放宽10年、送考下乡,2025年考驾照不难了

电动车加强管理以后,要求机动车类型的车辆需要持证上路,但是老年人考驾照却受阻,一方面有年龄的限制,另一方面偏远山区考驾照不方便,所以在2025年公安部出手了,年龄限制放宽10年,同时推出送考下乡服务,还进一步的降低考驾照的费用,2025年起考摩托车驾照不难了。
从“星灵安全守护体系”到昊铂HL,看懂广汽科技日 - 天天要闻

从“星灵安全守护体系”到昊铂HL,看懂广汽科技日

发布会以技术切入,并全程围绕安全展开。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率先登场,宣布2025年四季度将正式上市支持L3级智能驾驶的车型,他同时强调面向自动驾驶时代对智能驾驶技术、整车安全架构以及突发风险处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满足更高的要求?冯兴亚提到了“广汽
关税大棒下,最受伤的车企出现了 - 天天要闻

关税大棒下,最受伤的车企出现了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刚挥出,尚未吓退“外敌”,却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拥有玛莎拉蒂、Jeep等14个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车企斯泰兰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国工人,关闭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家工厂,北美生产线陷入瘫痪。几乎同一时间,捷豹路虎宣布暂停对美出口一个月,奥迪更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