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市场持续演变的浪潮下,虚假宣传这一顽疾也不会一成不变,而是极有可能呈现出诸多令人警醒的新转变。
随着互联网进入深度发展阶段,线上虚拟空间将成为虚假宣传的 “主阵地” 之一。一方面,在元宇宙概念兴起后,虚拟场景购物、虚拟偶像代言等全新消费模式逐渐崭露头角。虚假宣传或许会隐匿其中,虚拟偶像的形象、人设可能被过度包装,其推荐的产品实际品质与宣传严重不符,消费者沉浸在虚拟世界时更难察觉真假。而且,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制作出极具迷惑性的产品演示,让消费者仿佛亲身感受产品的卓越性能,实则是虚假特效作祟。
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也为虚假宣传开辟了新路径。不法商家可以借助 AI 生成逼真的用户好评、虚假的产品检测报告,甚至模拟专家推荐视频,这些由机器炮制的 “证据” 足以以假乱真,让普通消费者在海量信息中难辨真伪。同时,AI 还能根据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易受骗群体,针对他们推送量身定制的虚假广告,如向关注养生的老年人推送号称有神奇疗效实则毫无科学依据的保健仪器宣传。
社交平台的进化让虚假宣传的传播如虎添翼。短视频平台、社交群组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热门渠道,虚假宣传信息将更具隐蔽性与煽动性。一些博主打着 “亲测有效”“内部消息” 的幌子,在短视频中巧妙植入虚假宣传内容,利用粉丝信任快速扩散。而且,随着社群团购、私域流量运营日益火爆,虚假宣传在相对封闭的社群圈子里悄然传播,消费者基于熟人推荐放松警惕,不知不觉就掉入陷阱。
从监管层面看,跨地域、跨领域监管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未来商业活动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跨国公司产品在全球推广时,若出现虚假宣传,协调不同国家、地区的监管规则与执法力量变得复杂繁琐。同时,新兴产业如量子科技、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不断涌现,这些领域专业性强、知识门槛高,虚假宣传打着高科技幌子,让传统监管手段鞭长莫及,给甄别与打击虚假宣传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面对虚假宣传未来可能的这些转变,消费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提升媒介素养与科技知识,练就一双 “火眼金睛”;监管部门需未雨绸缪,加强国际合作、创新监管技术,提前筑牢防线;企业更应坚守诚信底线,共同守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不让虚假宣传的阴霾笼罩未来的商业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