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煤治理”因地制宜
“煤改电以后省钱不说,没有煤灰,房子还干净。”昌吉市阿什里乡二道水村牧民努尔沙吾列·那斯力巴依逢人就夸。
宜气则气,宜电则电。2023年昌吉市结合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实施清洁能源供暖,在阿什里乡金涝坝村、阿什里村、阿维滩村和胡阿根村实施了“煤改气”项目,在努尔加村、二道水村推行了“煤改电”项目,看得见的干净和享受到的便利,让农牧民纷纷点赞。
全面禁散煤,家园空气新。2023年昌吉市投入资金11.1亿元,完成清洁能源替代13561户,其中煤改电3141户,煤改气10420户,减煤54000吨;持续推进燃煤锅炉淘汰,完成11台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减煤5500吨;完成天然气锅炉低氮改造任务43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合计污染物减排720.8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居民群众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企业治理”追根溯源
按照自治区“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部署要求,昌吉市在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已经实施超低排放、执行最严格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减排潜力。昌吉特变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在按期实施减排工程的基础上,另外启动实施1号机组烟气余热回收项目,每年可减少原煤消耗约2000吨。与此同时,昌吉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引导企业搬迁安置,蓝山屯河聚酯、天山面粉、康利来乳品等企业相继在高新区建厂。
为推进“一企一策”减排工程,昌吉市通过邀请专家、参观学习、约谈企业等方式形成8家涉气重点排污企业“一企一策”减排方案,三年计划总投资2.7亿元完成65个建设项目。2023年投资1.36亿元完成了35个“一企一策”治理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合计污染物减排280.75吨。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3万千瓦存量的新能源项目目前正在推进中。
“降尘禁燃”不商量
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昌吉市坚持源头防控、协同治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守护“昌吉蓝”。为减少扬尘污染,全面推广高效降尘措施,实施扬尘在线视频监测,采用喷淋系统洒水降尘,鼓励土方工程采取防尘天幕或隔离棚施工作业方法,施工现场采用“绿色”车辆设备。监督建筑工地严格执行“六个百分之百”,加大扬尘管控力度,降低施工扬尘产生量,2023年共计下发整改通知书127份,依法转办37项,整改问题214个。
针对餐饮业,昌吉市加大油烟净化装置的安装、清洗检查力度,对未安装使用油烟净化装置的发现一家,整改一家,对存在问题、屡次整改不到位的餐饮商户责令进行停业整顿,同时严厉打击油烟直排、燃烧散煤等环境违法行为。目前,全市从事产生油烟的餐饮企业100%都安装了净化油烟装置。
“移动源治理”零容忍
“新能源公交车较以前使用的燃气车辆能源消耗降低了80%,后期我们会陆续淘汰老旧公交车,满足群众绿色出行的需求。”昌吉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营运服务部副部长赵岩说。
以大数据为支撑,昌吉市利用固定式遥感检测设备加强对柴油货车的遥感检测,严格落实过境货运车辆分流及城区柴油货车准入机制,持续开展联合执法,追根溯源累计检测车辆88万辆,斩断了柴油货车的“黑尾巴”。为推广新能源汽车,昌吉市更新了67辆新能源公务用车,淘汰老旧营运柴油货车125辆,新增换电重卡25辆。同时鼓励用车大户企业使用cng、lng清洁能源车辆运输。2023年新增新能源公交车30辆,配套建设了63台充电桩,可同时满足170辆新能源公交车充电。
为精准把脉大气污染防治“痛点”难点,昌吉市对症下药,借智进行精细化管控,投入资金300万元聘请中国环科院专家团队,围绕农村散煤治理、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强面源污染整治、应对重污染天气等多个方面开展阶段性评估分析。依托411名网格员组成的三级网格监管体系,发挥网格化监管作用,采取走航、激光雷达监测、高空瞭望系统等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加强污染源监测监控。对发现的污染源违规排放行为,零容忍快反应,从发现环境问题到最终办结,实行闭环处置。
(通讯员 苗华)
温馨提示:空气良好,可以进行室外活动。
:闫 雯
监朱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