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两年前那场关于5G网络架构的激烈论战,最终的结果会如此不同于当初的预期。
当初,业内专家们论证,只有采用独立的5G核心网(5G SA)架构,才能真正实现5G的超高带宽和超低延迟等革命性功能。
而那些依赖4G网络的5G NSA解决方案,被戏称为“伪5G”。运营商为了成为第一批推出真5G的先锋,不惜重金选择了5G SA架构。
然而两年多过去了,情况却并不像他们设想的那样美好。
首先,5G SA架构的建设速度远比预期慢。到2022年底,中国仅建成150多万个5G基站,数量 不到当年4G商用第一年700万基站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独立构建5G核心网成本太高,基站能耗也大大增加,运营商难以承担。
其次,许多寄予5G厚望的关键应用并未如期实现。比如远程手术由于信号延时仍达20毫秒以上而被叫停;自动驾驶主要依赖车载计算机,而非5G网络。
原因是从基站到服务器端的信号延迟,已超过自动驾驶对实时性的苛刻要求。
可以说,5G SA架构没有让运营商和用户获得与投入成本相匹配的回报。
反观当初被诟病为“伪5G”的NSA架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依托成熟的4G网络,5G NSA无需重复建设核心网,基站投资和运营成本都大大降低。这让运营商得以更快推进网络建设,两年内已经实现了多地的全面覆盖。
用户得到的实际体验也更好,网络速率和稳定性都有大幅提升。
当然,NSA架构不像SA架构那样支持毫秒级的超低延时,但这对当前的主流应用影响并不大。
综合投入产出比来看,NSA作为过渡方案无疑更加划算,它加快了5G商用进程,让用户尽早享受到实惠的高速网络。
那么,运营商当初的抉择是否太盲目,忽略了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用户真正的需求?进入商用阶段后,NSA和SA之间的技术路线之争还将继续吗?这两个架构最终会如何演进与融合?期待着行业内更多讨论。
(图片和数据来源于网络,具体请理论请自己查证,本文章不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