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乡下参加同事老母亲的葬礼,一贫如洗的老房子让人吃惊

前几日,听说同事老母亲病逝,赶紧约上几个人一起,赶往同事乡下老家去吊唁,这一去,让我吃惊不小。

我同事,农村苦读出来的,九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在政府部门工作,零几年调入我所在的单位,有个小职务,一起共事了七八年。

同事家里兄妹三人,两个妹妹,他是老大,父亲过世的早,是老母亲独自把他们兄妹三人拉扯大的。

同事大学学的中文,文化程度很高,写得一手好文章,戴副眼镜,文质彬彬的,说话和声细语,有些咬文嚼字,工作热情,为人真诚,很好相处,共事的那几年,我们关系不错,家里互相的人情礼节也在走动。

聚会的时候他是唯一一个总是爱带着老婆的人,他老婆是县城里的干部子女,家境比同事好太多了,看得出同事很听老婆的话,也很宠她。

有一次同事们年底聚餐,别的同事多劝了几杯酒,同事老婆阻止几句不见效,脸开始黑起来,然后拿起包径直走人,同事慌的赶紧放下杯子,忙不迭的撵了出去,差点摔倒,让我们很笑了一段。

同事很努力,从我们单位调走后,去了一个别的局委,从副职做到一把手,虽然那个单位人不是太多,权利不太大,毕竟职位到了,也算是县城里混的不错的,成功人士。

同事调走以后,我们偶尔还是会聚餐,一起吃个饭聊聊天,几个关系不错的人都在称赞,这谁谁很够意思啊,当了官还能和老同事聚会喝酒,难得呀。

我父母过世的时候,同事都是亲自到场吊唁,内心对他是感激和敬重的。

听说他老母亲病逝,我肯定是第一时间约人去乡下吊唁,同事的老家是个比较偏远的乡镇,开车一个半小时才能到。

七转八转的到了同事老房子门口,要不看见搭的蓝色棚子,摆放的花圈,真不敢相信这会是他们家。清明假期连阴下了几场雨,路面和院子里全是烂乎乎的泥,根本没法下脚,只好硬着头皮,走进院子祭拜。

低矮的几间平房,正屋一个老旧的供案,一个四方桌子和几张木椅,黑乎乎的已经看不出来颜色,角落摆满杂物,没一件像样完整的电器,屋子很暗,电灯也是昏弱的,给人极不舒服的感觉。

说实话,同事老母亲的房子,比我前几年定点扶贫的贫困户还要差,完全想象不出这是一个有着在外做官的儿子的家庭。

回来的路上,我们几个人都唏嘘不止,熟悉同事的人说,同事老母亲一直一个人住在乡下,两个妹妹嫁在外县,平时回来的也少。同村其他的人家但凡有在外做生意或者有在外工作的,家里的老宅早都翻新了,一家比一家漂亮,同事的老宅越发显的突兀。

同事县城的房子搬家的时候我去过,两层半的小楼带个院子,谈不上奢华但也舒适大方,宽敞明亮,干净整洁,以前我还以为老母亲是和他们一起住的。

也许是同事太过低调吧,几十年的房子毫不修饰,真想不通他回去怎么能呆得住,他气宇轩昂的站在房子里,也显得格格不入呢。

看着同事家的这副场景,我想起来我的远房的一个堂哥。堂哥也是从贫苦的农村苦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分配在银行上班,找了个对象是医生,老丈人和老岳母都是医生,堂哥自从结婚后,就如入赘一般,对老婆那边的人亲热有加,照顾周到,对自己的父母除了每年给点钱,再无更多走动。父母身体还好的时候想来儿子家小住,总是会被拒绝,理由是他们不讲卫生,媳妇受不了。

后来父母年龄大了,堂哥花钱把人送去养老院,缴费的时候顺带看看老人,一直到老人在养老院去世。

堂哥老丈人生病住院的时候,他夜夜守着,伺候老丈人从无怨言,偶尔和他吃饭见面,他聊的最多的是老丈人丈母娘如何如何的疼爱他。

家族人的聚会总爱对堂哥指指点点,堂哥从不为所动,守着自己的小家过着幸福安逸的日子,自得其乐。

都说寒门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其实也不尽然。总有一些出人头地的人,嫌弃厌恶自己贫穷不堪的原生家庭,潜意识里想和原生家庭切割开来,比如我同事,比如我堂哥,他们人都挺好,但对自己父母的嫌恶却是无法掩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