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城的夜晚从十点开始就渐渐安静下来,凌晨时分,黎山走到纺织厂门口,看到那三个已经在等着他了,见到黎山走过来,三人都点头喊:“三哥。”黎山“嗯”了一声,也不多废话,马上吩咐张定军说:“大军,把你家的三轮车骑出来。”张定军点点头转身去了。这时张福与姚光华凑近过来问黎山道:“三哥,咱们今晚去干什么啊?”黎山抽口烟道:“我们去码头村弄点土特产。”两人一听码头村,脸色变得有点不自然了。张福微微沉吟了一下,对黎山说:“三,三哥,这个码头村听说有点邪门,年年都有人死的,这么晚了我有点怕。”黎山抬脚踢了他一脚没好气地说道:“没胆狗!”转头对姚光华带点激将的语气说“华子,你也怕吗?要是你也怕那咱们就不去了。”华子一听这话,一仰脖子鼻孔朝天地大声说道:“靠,老子天不怕地不怕。”黎山和张福都给他翻了个白眼。这时大军骑着三轮车到了,黎山招呼一声全部坐上车,大军回过头问黎山:“三哥,我们去哪?”黎山正式对他们说道:“去码头村,接点土特产回来,然后我告诉你们怎么卖。以后我们不敢说发大财,但最起码烟钱是不缺了。”三人一听都有点小激动起来。他们自打初中毕业后都没正经做过事,家里人也因为下岗了自己都没着落呢。所以这三人就整天游手好闲,也不是好吃懒做,而是没人管他们也不知道做什么好,还都学会了抽烟,整天到门卫大爷那抽卷烟丝,烟丝是门卫大爷自已在乡下种的烟叶,割下来后晒干折叠平整放床板下压七天,压扁平整后用把小。菜刀切成丝,就可以用烟纸卷来抽了,虽说没什么成本,但他们三人还是有点良心的,所以平时也帮门卫大爷扫扫地之类的。
- 走了差不多四十分钟,终于到码头村口了。码头村村口临江,从清朝时就建有水运码头,七十年代初加以扩建,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村民改做生意或外出打工,田地慢慢荒芜了,码头也渐渐失去作用,平时就只有一条渡船在运行。江对岸还有两个村子,虽说浔江建有大桥了,但路途有点绕远,这两个村民进县城还是大部分坐渡船过江,能省不少时间。渡费不算贵,一人带自行车一元,摩托车加一元。平时渡船到晚上十点半停渡。
- 这时黎山四人骑车经过码头,已经是十二点多快零晨一点了,那渡船船头上还蹲着一个穿白衣服的人。骑车的大军笑着对那人喊道:“喂,老头,这么晚还要过渡吗?”那人却一动不动,仿佛没听见一样。这时黎山眼睛一眯,他看到船尾还有个穿黑衣服的人,也是蹲着在那抽旱烟,他像是听到大军的话了,慢慢转头看过来。虽说今天已经是初十了,可今晚月色忽明忽暗的,也看不清这两人面容。这时黎山心里响起一个声音:赶紧走!心声响起时黎山嘴里有点着急地低说:“大军,别废话,快走,快走。”大军“哦”了一声,站起来用力蹬三轮车,缓缓地开动往村里骑进去。走出几十米远后黎山回头看,只见那两人站起来了。黎山猛的心跳加速,马上对张福与华子喝道:“下车下车,一起推着走。”三人跳下车一起推着车跑,一溜烟跑出两公里,胖子张福首先累趴了,停下来弯腰摆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跑不动了,累死我了。”黎山他们也停下来,看看后面已经看不见渡船了。黎山也跑不动了,坐在了地上,华子直接躺在车上了,大军下车撤尿。黎山拿出烟每人扔了一支,一边大口喘气一边向四周看了看,见路边是一片玉米地,一排排笔直的成熟玉米像是等待检阅的军队一样。
大军尿完回来问有点疑惑地问黎山:“三哥,咱们跑什么啊?”听到问这话张福与华子也抬起头看向黎山等他的回答。黎山摇摇头叹息道:“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先干活。”说完就跳进玉米地掰玉米,招呼大军拿袋子来装。黎山嘴里叼着烟一边干活一边说:“掰满四袋玉米再去挖四袋番薯。”(县城人不管“红薯、白薯、紫薯”,统称做“番薯”)。等他们转移到番薯地挖番薯时,突然远处传来几声夜咕雀的叫声。(夜咕雀:即是:猫头鹰)跟着不远处也传来几声叫声,这两只夜咕雀此起彼伏地叫着。四人不约而同地停下来,四人相互对看一眼,刚刚远处村子里还有两家灯亮的现在也熄灭了,偶尔的几声狗叫现在也静悄悄了,草丛里的小虫子叫声也没有了,仿佛天地间除了这两只夜咕雀叫声,其它的全静墨了,空气都像变得沉重起来。民间传闻夜里只要听到夜咕雀叫,附近就要死人了。张福已经慢慢地向黎山身边挪动过来。叫声越来越近,谁也没注意到什么时候路边的几棵树上停了不下几十只夜咕,只是这几十只夜咕雀却不叫,只是在树上静静地看着黎山他们。当黎山他们四处找那叫声越来越近的夜咕雀时,抬头才猛地看到树上的情况,顿时四人寒毛竖起,头皮发麻手脚冰凉,全身僵硬动弹不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