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子村琐事(小说)二


1958年是非常特殊而且值得记忆的。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中国大地上出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一座座小炼铁炉像雨后春笋般树在田间地头,农业产量像气球里注水一样急速膨胀,工农业一片大好形势,仿佛超越欧美国家就是一夜之间的事,在这个热闹的年份里,我的哥哥也热闹的出生了,于是我的父母也为他起了一个“热闹”的小名,大名具有时代感“跃进”。可是,他的出生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多少热闹的气氛,家里所有的和铁有关系的东西都被收走了,做饭吃饭的家伙都没有,于是所有的人都在人民公社的安排下每顿都聚集在一起吃饭,呜呜泱泱的,人头攒动,一开始还是白面有时候还有肉,可是随着日子长久,逐渐变成了黑乎乎的高粱面,原来还有成型的干粮,后来也成了稀糊糊,肉菜变成了咸菜,从能吃饱直接到了饥饿难耐,这也就是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也就是热闹从出生到百日,就已经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煎熬,小脸蛋饿的凹进去了,脸色也是菜青般,就像他能看到的人一样。

随着热闹长大,天上的雨少了,河里的水没了,可地里的麦子却在增产,从一千到后来的十万斤,很让热闹不可想象的是,一亩地都收十万斤小麦了,为什么还吃高粱,于是一岁半的他也一定认为十万不是什么大数字。还有很多是热闹不能理解的,人们都吃不饱,还照常热热闹闹地,乌央乌央地去,垂头丧气地回。高高兴兴地吹捧着,死气白咧地饥饿着。这是个矛盾的时代,矛盾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矛盾着的精神与物质,矛盾着的生存与发展,矛盾在角角落落,矛盾在方方面面。当然矛盾也在热闹的心头,三岁的他懵懂中看着生活,看着碗里的清汤寡水,他还没有什么理想,可是父母的愁眉不展和忙忙碌碌也给了他很多幼稚的启示,最简单的就是一定要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