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个女子名叫玉湖,嫁给一个农夫为妻。成亲一年后,儿子出生,一家子过着平淡的生活。
两年后,玉湖所居住的村里遭遇大旱,庄稼地都开裂了。大多数村民都选择逃荒到外地,其中就包括玉湖一家。他们一路乞讨,最终来到永福村。
无家可归,生活困苦,丈夫提议将儿子舍到郊外的白玉寺。起初玉湖说什么都不肯,但在丈夫的劝说下,她不忍心儿子跟着受苦,最终同意了。
就这样,夫妻俩将儿子舍到白玉寺,并签订了文书。
此后,丈夫给商铺搬货打零工,玉湖则给别人洗衣服贴补家用,夫妻俩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五年后,丈夫忽然得了急病去世,玉湖年仅二十三岁便成了寡妇。她伤心欲绝,处理完丈夫的后事,家里一贫如洗。
这天,玉湖到山上采蘑菇。走到山腰,看到一处有不少蘑菇,她便提着篮子过去。
谁知,玉湖刚走近,两个男子忽然从旁边的树林里冲过来,一把拽着她的手臂,打算将她拖走。玉湖惊慌失措,拼命挣扎,连声呼救。
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个男子的喊声响起:“官爷,快,就在前面。”
拽着玉湖的两个男子一听,连忙松开手,仓皇而逃。玉湖跌坐在地上,潸然泪下,惊魂未定。
很快,一个声音从头顶传来:“女施主可有受伤?”玉湖闻声抬头,只见一个僧人正在询问她的情况。
玉湖摇摇头,道谢说:“多谢师父搭救。”然而,她往僧人的身后看去,并未见衙役的身影。
正疑惑,僧人开口道:“碰巧路过,并没有官府的人。情急之举,罪过罪过。女施主,尽快回家去吧。”玉湖再次道谢,便提着篮子回家去了。
丈夫去世后,玉湖孤苦伶仃,越发思念儿子。思来想去,她决定到白玉寺要回儿子。
玉湖得知先前与他们签订文书的老和尚已经圆寂,儿子仍在寺内,但并不知由谁抚养。
这天,玉湖来到白玉寺,叩响寺门,没想到,前来应门的,竟是那天在山上救过她的僧人。
玉湖说明来意后,却遭到僧人的拒绝。不管玉湖如何哀求,僧人都无动于衷,只说会按照师父生前的叮嘱,好好照顾她的儿子。
无奈之下,玉湖拿着文书告到官府。县官受理后,仔细查看文书,了解事情经过后,竟判玉湖不能要回儿子。
玉湖失魂落魄地从衙门走出来,索性坐在衙门外,号啕大哭起来。
衙门这个地方,像玉湖这样伤心的人每天都有很多。过往不少乡邻看着玉湖,不禁叹气。
这时,一个老翁上前询问,玉湖边哭边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他。
老翁听完,想了想,便找来纸笔给她写了十个字,并让她拿着去找县官,并保证县官一定会把儿子判回给她的。
玉湖似乎看到了希望,顿时破涕为笑,连声道谢。老翁说:“要是县官问起谁给你的字,你就说邻县贺翁。”玉湖道谢后,再次进到衙门。
县官得知玉湖折了回来,不禁蹙眉。在看到她状纸上写的“和尚招徒易,寡妇生子难”后,县官更是眉头紧锁。
思虑片刻,县官让衙役带玉湖上堂,并询问她状纸是谁给她写的,玉湖按照贺翁教的说。
县官一听,心想,其实小和尚还俗与否,都可以。
如果让小和尚还俗,是考虑到寡妇如今的处境,属于合情。然而,这却是不合法的,毕竟有文书为凭。如今贺翁插手此事,他可得好好斟酌。
贺翁是个秀才,多次科考都没考中,便当起了教书先生。他素来爱打抱不平,什么事和他碰到一起,就会变得比较棘手。
县官再三考量,还是决定让小和尚跟着寡妇回家。于是, 县官让衙役到白玉寺将僧人和小和尚带到公堂。
玉湖一见到儿子,便哭着跪在僧人面前说:“师父先前出手相救,我感激不尽。恳请师父,将我儿归还,让我们母子团聚。”
围观的乡邻纷纷动容,觉得小和尚应该跟自己母亲一起生活。
然而,得知县官让小和尚还俗的决定后,僧人表示反对,坚持以文书为凭,况且,这么多年来,都是他在照顾小和尚,二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僧人一再强调,师父圆寂前,再三叮嘱他日后一定要将小和尚抚养长大。
县官询问小和尚愿意待在谁的身边,与谁一同生活。小和尚看看母亲,再看看师父,左右为难。
一边是对自己有生育之恩的母亲,父亲去世后如今只有她一人独自生活,需要他的陪伴。
另一边是抚养和教导自己的师父,小和尚一手牵着母亲,一手拉着师父,哪边都舍不得放开。
这时,县官开口对僧人说:“要不,你再收个徒弟;要不,你也一起还俗吧。”
僧人原名宁书堂,本是一个书生,德才兼备,参加过几次科考,都是名落孙山。原本定有婚约,然而女方家借机退婚,他心灰意冷,这才遁入空门。
县官知道僧人有才学,只是时运不济,日后刻苦研读,总有一日可以高中。
听到县官这么一说,围观的乡邻都觉得是个不错的主意,便纷纷开始附和。
玉湖和僧人看了对方一眼,都愣住了,这的确是眼下最好的办法。
就这样,在县官的撮合下,僧人还俗,和玉湖结为夫妻。平时,宁书堂靠卖字画为生,玉湖操持家事,替人做针线活贴补家用。
在玉湖的鼓励下,宁书堂重新开始准备科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顺利中举。从此,一家人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
改编自《民间故事》。关注@心言笑语 一起听故事,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