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应能带我们走出现实困境,由三个放羊娃的故事谈起

我们可能都听过很多放羊娃的故事。其实放羊娃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这里主要讲其中的三个。

  第一个放羊娃是出自尹索寓言——《狼来了》。

  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

  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

  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

  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第二个放羊娃来之中国大西北一个很偏僻的农村,有一天一个记者遇到了一个放羊娃。

  记者问:“你放羊是为了什么?”

  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钱做什么?”

  放羊娃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媳妇做什么?”

  放羊娃答:“养娃。”

  记者问:“养娃做什么?”

  放羊娃答:“放羊。”

  第三个放养娃是2500多年前的鲁国的一个小孩子,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单独抚养孩子长大,也因为长期操劳,身体一直不好。孩子心疼母亲,就偷偷去给地主家放羊放牛、给婚嫁丧娶的人家吹打乐器来贴补家用。但这个放羊娃在放羊的时候,还始终不忘带着一册书在身边,一有闲暇便看起书来。

  了解了这个三个放羊娃的故事后,我们可以试着回答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三个放羊娃中,哪一个活得更精彩呢?当我拿这个问题问我的学生时,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选择了第三个。我说,谢谢你们,你们的初心都是好。

  故事中的第一个放羊娃,我们好像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一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而第二个放羊娃后来还有一个升级的城市版。

  “你为什么要考大学?”“为了找个好工作。”

  “为什么要找好工作?”“赚钱。”

  “赚钱干什么?”“成家。”

  “成家干什么?”“生子。”

  “生孩子干什么?”“考大学。”

  故事中的第二个放羊娃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牛羊成群的牧场主,又或者成为城市里拿着高薪的白领。

  故事中的第三位放羊娃长大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就是被中华民族尊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

  如果当时也有人去采访放羊的小孔子。我们可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记者问:“你为什么要放羊?”

  放羊娃答:“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

  记者问:“你为什么在放羊的空隙还要看书?”

  放羊娃答:“我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找到让天下人不那么辛劳的方法。”

  置身事外看三个放羊娃:第一个不可取;第二个很可笑;第三个很可敬。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成年人都把自己活成了第二个放羊娃。但三个放羊娃中,哪一个可以走出自己所处的困境呢?我由此想到,学习是可以带人们走出自身困境的,但前提是我们是为理想而学习,我们需要追寻一种理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