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老爷爷说,人都是有命数的,有些人生下来是来报恩的,那么这一家会很幸福美满。而有些人生下来是来索命的,给家庭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悲伤。
前几日,婶婶突然病倒,去医院检查得知是很严重的大病,需要立刻动手术。如果拖下去,轻一点的全身瘫痪,重的就没命了。
全家火急火燎的准备一切住院的工作,叔叔拿出银行卡,可是一查银行卡,顿时傻眼了,银行卡里余额只有几百元。
这不可能,婶婶两口子在外打工,已经有七到八年了,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卡里存了60多万。
回来后,去年用了50万建好了新房子,卡里应该还剩下十几万才对。但是现在银行卡里明明白白的只有几百块钱。
钱去哪了?
叔叔一下子懵了。冷静下来后,他赶紧到附近银行打印流水清单。很快他便发现,光今年的头一个月,账户上就有十几次莫名的转账,每笔都是648块。
大惑不解的叔叔马上求助警察,而警察看着十几页的流水清单上,都是以698,648,98,68,1088等数额转出去的,有经验的警察马上想到了某种可能性。
网图
果不其然,如警察想的那样,问题出在婶婶10岁的儿子小涛身上,他今年才读三年级,但他是如何花掉18万块钱的?
经过反复盘问,小涛终于承认是自己把钱充进了游戏。
但叔叔不明白,他和妻子都没有给小涛买手机,他哪来的手机?
直到小涛把手机拿出来后,叔叔一下子傻眼了,这是婶婶三年前的旧手机,换了新手机后,随手放在了角落里。
在建新房后,整理旧房子的东西时,这部旧手机被小涛找到并藏了起来。
那幺小涛得到这手机后,是如何使用的,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把钱充进游戏?
起初,得到手机的小涛只是在晚上偷偷的在被窝玩,无意之中下载了某款游戏。
结果后来因为自己未成年,账号被防沉迷系统限制。有一次在班上,有同学说可以购买成年人的账号,这样就可以随便玩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小涛于是便动起了在网上购买游戏账号的心思。
警察叔叔根据小涛提供的网站,看到了购买记录,小涛购买了一个价值7万的账号,属于这个游戏里比较贵的号了。
而被大家问到为啥想充值游戏。小涛说:“因为游戏里有好多帅气的皮肤,坐骑,还有可以让自己饿角色变强,玩的更舒服”。
而随着游戏的更新,游戏内容越来越丰富。小涛发现只要充钱,就能在游戏里无所不能,厉害的角色,好看的皮肤,被人夸赞喊大哥,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于是沉迷于游戏的小涛,在充值变强的道路上走的越来越远,一发不可收拾。
当小涛说出是如何把爸爸银行卡的钱转到他手机里时,叔叔差点就失控,气的不行。
小涛平时和婶婶去买菜,婶婶直接用手机付款,一来二去,再加上婶婶也偶尔教小涛,小涛很快就学会了转钱。
只是在他的意识里,还没有把现实中的纸币和手机屏幕上的数字联系在一起,他以为手机里的钱想用就用,是用不完的。
熟练的学会了转钱的操作后,小涛把大人银行卡钱有模有样的转到了自己的手机上,用于平日游戏的充值。
但小涛不会知道,点击一个“确定”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享受着游戏角色变强给自己带来的快感,不知不觉,就把18万元充进了好多个游戏里。
叔叔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铁青着脸,自己什么生了这么个败家的玩意,一边是房子建好还没装修,一边是妻子生病又急于用钱动手术,在那一刻他真的想把自己不成器的儿子打死的心都有。
就在他拿出棍子想抽打自己的儿子时,躺在床上的婶婶开口说话了。
她说,她们两口子也有错,自从生下小涛后,夫妻两人很快就出远门打工,把小涛丢给了奶奶带。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几天。这两年回来了,又忙于建房,忽略了陪伴儿子。错的是他们,不是儿子。
结婚了11年,他们都缺失了儿子的成长,缺少了对儿子的教育,没有正确的引导儿子。
经过教育,小涛认知到了错误。叔叔把他的游戏账号卖掉了,后来警察帮忙介入,通过与游戏公司沟通,又追回了一部分,总计18万回来了12万,其余的钱短时间再难要回来。
但也够支付婶婶的医疗手术费了。同时这也提醒了婶婶,对于孩子一定要多陪伴,使用手机一定要多加监管。
网络世界多彩多样,成年人都不一定能抵挡得住诱惑。而孩子本身是处在认识世界的过程,自控能力更差,很容易沉迷于这种虚无的满足感中,在网络游戏里寻找成就感。
每个沉迷游戏的孩子背后,都是与家庭的教育环境有关,一旦出现偏差,就是心碎和悲伤。
虽然近年来,游戏加了防沉迷系统,但是只要小孩想玩,他都能有办法绕过这道防线。
所以我们家长应该从源头上管控,把手机电脑看好,同时以教育为辅导,让孩子正确认知使用这些电子产品。
各位网友,你们对于小孩子使用手机,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