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不伦的世界(第一部)22,23

2022年10月02日08:58:39 故事 1168


张不伦的世界(第一部)22,23 - 天天要闻


第二十三章

1982年前后,汽车厂进了不少新人。


恢复高考后的部分毕业高校大学生陆陆续续分配到了汽车厂,这里面以安徽工学院毕业的居多。安徽工学院应该是当年全国比较牛的高校,只是到了1995年,国家提出211建设工程,要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并且每个省名额有限。


为了能保住安徽省高校中一个珍贵的211席位,安徽工学院在1997年最终并入了合肥工业大学。但是这所学校存在的那些年,的确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不少人才,到了二十世纪初,几十年间由此走出的全国各大车企高管将星璀璨,号称汽车界的黄埔军校。


还有一些是因为合肥市是省会城市,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从其他地方调动过来的老大学生,有不少是国内名校的。比如有一对叫庄无纠和姜静茹的夫妇,夫妻俩双双毕业于清华大学,几年后丈夫还成了汽车厂的总工程师。他们的大儿子庄园和他们一起过来后,进了子弟学校,和张不伦成了同学,后来还成了很好的朋友。


这些人的加入为汽车厂的技术研发补充了新鲜血液,农林牧副渔,煤炭林业地质勘探,各行各业只要有需要的特种车辆基本上都能开发出来。那段时间,张不伦每次再去停车场,看到的不再是原本一色的载货汽车,而是多了各式各样很稀奇古怪的车辆,停得浩浩荡荡。张爸爸张妈妈和他们的工友们也非常辛苦,经常加班,有的时候还出现叫长白班,两班倒与三班倒的班,工厂里也经常会看到“大干一百天”之类的标语。


可即便是这样,或许是刚刚走上起跑线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此时都还没有准确把握什么叫市场的脉搏,因此,面对市场,无论大家怎样的努力,一切只能是处于一个不好不坏的状态,像一个负重的蜗牛,在艰难中蹒跚前行。


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年,在这十年中,汽车厂每个职工每月的收入仅仅够维持基本开支而已。


有段时间张妈妈所在的车间一度有好几个月奖金都是5块钱。职工们恼了,把车间主任围住,说你不能争取争取吗,每个月都5块钱奖金我们以后就喊你老五了。车间主任也尴尬,当着全体职工的面发誓赌咒大声保证,下个月奖金一定会增加,如果不增加我这个车间主任就不干了,然后气呼呼去找厂长了。第二个月下来,车间主任果然兑现了他的诺言,奖金还真的涨了,5块5毛钱。


即便收入菲薄,但是汽车厂职工对自己的子女们还是毫不吝啬的,并且是千方百计创收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刘飞的爸爸是上海人,有空总是坐火车回上海去找一些比较时髦的,在合肥这边不容易买到的东西分给大家,自己也赚点小差价,补贴家用。其中有一阵就经常往厂里带一种叫假领子的东西。


假领子从外形上看是一件不完整的内衣,只是一件领子,保留了内衣上部的少半截,穿在外衣里面,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相同。而就这个东西,曾经不仅在汽车厂,在合肥市都风行一时。其原因还是因为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还比较贫困,收入少,供应紧张,购买许多东西需都要票证。单说购买服装,除了有钱,还得有布票等。


纺织品基本上也是定量供应,不到年节,一般人是极少添置新衣服的。衬衣更是服装中的上品,穿上它,人显得精神体面。可是衬衣价格相对要贵、需要布票。再加上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不穿西装,穿中山装得多,敞开领子,漏出的也只是脖子那一小块儿,于是人们穷则思变,假领子应运而生。


金强的爸爸休息的时候会去给附近的生产队打一些结婚要用的家具,后来名声响了,忙不过来的时候,经常还把他徒弟等等一众人等拉去帮忙。结了工的东家往往比较客气,除了工钱外还会拿出一些家中腌制的咸货执意相送,于是张不伦有一阵在金强那混了不少咸鸭蛋吃。


张爸爸下了班经常把网一背,带上自家配的饵料,去附近池塘钓虾子去了,有时候运气好的还会抓到老鳖。于是张不伦一家鱼虾不断,吃不完的张爸爸会去厂门口附近找地方一次性卖掉,有一回卖虾子的钱比他一个月的工资都高,把张爸爸乐得一晚没睡着。


在张不伦和金小宝的记忆中,自小父母亲还真没有让他们在吃的方面吃过亏。尽管工资不高,无法天天保证大鱼大肉,但是经过张妈妈的巧手安排,一年四季总会美食不断。


第二十四章

清明前,张妈妈会去菜市场,找到价格很便宜的田螺买上几斤。把买回的田螺放在清水里养几天,每日换水时滴上几滴香油,待肚里的杂质吐净后,就用老虎钳子把田螺屁股夹掉。到了烧田螺的那天,总是张不伦兄弟俩相当高兴的日子。


每次等到锅内油烧至七成热时候,张妈妈会先放入葱、姜、大蒜瓣、辣椒爆香,当她把螺蛳倒入热锅那一刹那,就会听到跐溜一声,然后带着各种葱姜蒜花椒大料的香气会迅速在家中弥漫开来。快速翻炒后再放入料酒、酱油炒匀,听着铲子在锅里扒拉的声音,美味就这么一点一点地做成了。张妈妈烧这道菜好吃是有秘诀的,辣椒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去掉腥气又不会盖住螺蛳的鲜味,一大盆螺蛳上桌,总是会让张不伦兄弟俩埋头苦干到不想去看电视的地步。


夏天炎热,家里有时会买上几个西瓜。西瓜吃完后张妈妈会用小勺将红瓤一点点挖干净,然后把西瓜皮洗净加工成薄片或细丝,再放入大玻璃瓶中用佐料腌制。夏日晚上一家人喝粥的时候,将腌好的的西瓜皮淋上麻油,伴着稀饭尝上一口,咸嫩脆香。


夏秋交汇时节,张不伦兄弟俩如果想吃到张妈妈的另一道经典拿手菜,往往是需要碰运气的,因为这道菜的食材常常时有时无。每次去菜场买菜的时候,偶尔在菜场角落里会碰到两三个鬼鬼祟祟之人,一脸紧张,东瞅西望。见到有人来便会上前低声询问:“有田鸡要吗?”如遇到有人想买就鬼头鬼脑带到僻静处,拿出藏于外衣之中的一长串雪白扒了皮的田鸡赶紧成交。价格也不贵,也就是几毛钱的样子。


当然,卖田鸡的人并不是天天都会遇到,干这个是有风险的,在那个时候这个事情被抓到了必会受到严重处罚。因此,倘若看见有穿着蓝色上衣带着红袖章的人,还未等对方一声断喝:“干什么的?”卖田鸡的人往往步如流星转身溜得比兔子还快,慌不择路的时分有时连手中的田鸡也会弃之于地。


回到家中,张妈妈把田鸡清理干净,将切好的姜丝,蒜片、红辣椒等等佐料放进油锅炒香,再放入田鸡翻炒至两面金黄,然后加入盐、糖,酱油,味精,倒进差不多淹没田鸡的水,盖上锅盖焖上一会后起锅,一道色红芡亮,味咸鲜香,香气扑鼻的红烧田鸡就此出锅。每次张妈妈做这道菜,张不伦与金小宝必在一旁现场观摩,馋涎欲滴盼着赶紧能一饱口福。


红烧田鸡的美味让张不伦和金小宝每次都吃得喜笑颜开,在田鸡慢慢见底后还会用筷子在盘里汤汁中反反复复寻找,总盼望着奇迹出现,看能不能找到被遗漏的一些田鸡腿,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有一次在吃这道菜的时候,向来彬彬有礼,热情好客的金小宝甚至不惜和来家中做客的小客人当场翻脸。


厂里档案室的汪阿姨周末常常会带她的儿子朱可为来张不伦家长玩,有一天运气不错,让张妈妈买到了田鸡。中午时分,张妈妈大显身手,很是做了几个菜,等到压轴大菜红烧田鸡热气腾腾摆到桌上,刚刚还在说说笑笑的三个小朋友立刻默不作声,埋头大快朵颐起来。


几番扒拉之后,金小宝发觉抢不过朱可为,气得把筷子往桌上一掼,小嘴一嘟:“你怎么那么会吃啊,光吃腿不吃身子!”当时就把朱可为羞得不行。


朱可为大学毕业后去了澳大利亚,与张不兄弟偶尔相逢必会聊及此事,总是悠悠感叹:“那才是童年的味道!”


张不伦的印象中张妈妈不仅厨艺很好,而且善于运用各种便宜食材进行合理搭配。有一年冬天,大雪封路,供应的各种肉食蔬菜运不到厂区这边,即便遇上零星小贩手中有菜也是价格高得出奇。结果张妈妈愣是用家里仅剩的一点猪肉,加上萝卜,白菜,豆腐果等等,再配上海带丝汤料,变着花样做出了好几个花样的火锅,一家人吃的有滋有味,一直撑到一周后菜市场恢复正常。


上了二年级的张不伦已经认识不少字了,特别喜欢看书,家中的小人书早已翻来倒去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于是每个学期拿到新语文课本第一时间就会迫不及待地翻来翻去找故事看,王二小,小英雄雨来,雷锋,列宁,看得津津有味,可惜课本上故事大都不多并且都很简单,不一会就看完了,弄得张不伦很不尽兴。


见儿子这么喜欢看书,张妈妈一咬牙,给他定了全年的《儿童文学》。于是张不伦的春天来了,每期一到,连作业都不想写,匆匆一口气读完,读到精彩处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见此情形的金小宝那时必会上前,缠着哥哥给他讲书中的故事。张不伦最喜欢的是两个叫舒克贝塔的小老鼠,一个开飞机,一个开坦克,还有一对叫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兄妹,每期故事都相当精彩并且过程和结局都出乎他的意料。因为是连载,每集读完后就眼巴巴盼着下一期赶紧到来。写这些故事的作者郑渊洁好几年后自己也办了个杂志,叫《童话大王》。


到了周末,和以往一样,有时张爸爸张妈妈会骑着自行车带张不伦兄弟去逍遥津和包河公园玩,吃过饭常会去新华书店,帮张不伦买一些课外书,如《365夜》,《一千零一夜》,《上下五千年》之类。但是家中没矿,每次只允许买一本。因此张不伦到了家,常常在一口气读完之后,又会陷入书荒的无聊境地。


于是他就盼望着假期的到来。
每个寒暑假,张不伦都会去外婆家住上一段时间,那时张妈妈还会给他一些零用钱。一进外婆家放下书包,张不伦便会向附近电机厂方向的大路边急匆匆地跑去,因为那里经常会有人在摆小人书摊。租金很便宜,书也很多,五分钱随便你看,不管多长时间。张不伦每次一个下午都会看上十几本,然后在一片夕阳下恋恋不舍地回家。


张不伦喜欢回外婆家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舅舅金队长,年轻的金队长那时已经参加工作并且在单位混得不错,口袋里有不少钞票,颇有些先富起来的人样子。于是常常会带张不伦下馆子去吃一些好吃的,此外只要听左邻右舍说哪有好看的电影,无论远近必定拉着张不伦一起兴冲冲而去。有一次,还真的赶上了一个当时轰动一时的大片。(未完待续)

故事分类资讯推荐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陈干看着手里的玉佩叹了口气,这是他当初送给未婚妻林可儿的定亲信物,陈家败落后,林家嫌弃他穷,退了婚事,这玉佩也送还了回来,他一直没舍得典当,如今家里就剩这么一个值钱的物件,他打算典卖了作为赶考的路费。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 天天要闻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1.母亲走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布,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我跪在灵堂前,泪水模糊了视线,耳边回荡着亲戚们断断续续的哭声,心里却空荡荡的,像被人掏空了一般。母亲走得很突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 天天要闻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张鸿蓄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眼神中带着些许郁郁寡欢,他站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边缘,独自望着远方林立的高楼。每一天,他就像无数城市里的普通职员一样,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这一天也不例外,他按时走进了那间已经有些陈旧的写字楼,坐进自己格子间的角落。“张鸿,这份文件你检查过了吗?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 天天要闻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故事来源于生活,进行润色、编辑处理,请理性阅读。父亲去世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得我们家四壁生寒。我站在客厅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雨丝,心里一片凄凉。突然,门铃响起,我打开门,只见大伯一家站在门外,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 天天要闻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医院外的疑云:当陪伴与疑惑交织在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本应是温馨宁静的午后,但对于小芸来说,却是一场情感的风暴即将来临的预兆。小芸的公公因为一场突发的疾病住进了医院,作为孝顺的儿媳,她毫不犹豫地请了长假,每日在医院里悉心照料。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 天天要闻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秒后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1978年的秋季我刚进入高中就读,一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园漂亮的秋海棠,青红相间,煞是好看,正当我四处张望时,一个清秀的女孩从我身边走过,微风吹拂着她的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 天天要闻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小雨靠在出租车的后座上,脸色苍白,疲惫不堪。一年前,她和小李满心欢喜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两个人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谁知这一年,幸福的生活却出现了意外的波折。小雨患上了妊娠相关的并发症,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手术,以免对生命造成威胁。术后,她需要好好休养,心和身体都需要时间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