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队又接新广告了?这次全红婵站C位,她的胳膊比王宗源都要粗

“怎么感觉全红婵的胳膊比王宗源还粗?”这条评论一出,瞬间在社交平台引爆热搜!这一次,全红婵不再是跳水台上的小女孩,而是以C位姿态强势登上最新广告大片。画面一出,话题炸锅:是镜头角度的问题,还是运动员体态的常态?网友争议四起,一时间,关于C位、审美、曝光度和保护的讨论层层展开……


但真正的问题或许是:站C位到底意味着什么?荣耀?压力?还是误读?


广告发布,C位惹争议

日前,跳水队与某国际知名运动品牌合作的一组广告大片正式释出。画面中,全红婵站在最中心的位置,光线打在她身上,面带自信笑容,活力满满。


不过,让网友炸锅的不是广告本身,而是视觉冲击力太强了——有人调侃“她的胳膊看起来比王宗源还粗”,还有人评论“C位镜头太近,导致她看起来壮实”。很快,评论区出现了两个阵营:一方为全红婵叫好,认为她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曝光;另一方则担忧,“小姑娘是不是太快被推上风口浪尖了?”


镜头距离惹的祸?还是审美标准的问题?

事实上,摄影中的“透视”原理告诉我们,距离镜头越近,视觉变形越强烈,近处的物体会显得更大。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全红婵站C位(也就是离镜头最近的中心位)时,看起来更加壮实。和脸离镜头近了显大是同一个道理。


业内人士指出:“全红婵本身身体条件是非常优秀的,她的身形在跳水运动员中属于极具力量与协调感的那类,强壮本身并不是贬义,而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体现。”


但网络舆论却常常受限于“娱乐圈审美”,瘦即是美、娇小才叫萌,殊不知在竞技体育中,这种认知早就过时了。


从跳水冠军到广告宠儿,她经历了什么?

2021年东京奥运会,全红婵一战成名,夺冠之后,她一夜之间成为全民偶像。她的淳朴、低调、自律、敬业让人们为之动容。随后她成为各类代言的热门人选,但她的团队始终小心翼翼,不愿让她被商业透支。


这一次站C位,是跳水队整体代言战略的一部分,也意味着国家对她的重视。


但也有网友心疼:“是不是太早把她推到最前面了?”“会不会影响训练?”甚至有人喊出:“别让全红婵也走上了流量那条路!”


公众人物的双刃剑——关注也是压力

站C位,确实是一种认可。但对于年仅17岁的全红婵来说,这份“荣耀”更像是双刃剑。曝光多了,争议也就来了。


不少体育界专家指出:“运动员不是偶像明星,他们的商业价值应该在不影响训练和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挖掘。”


而当全红婵因为胳膊粗一点就被群嘲时,我们是否该反思,我们究竟在关注一个运动员的竞技表现,还是把她当作了‘网红’看待?


网友的态度,分裂的声音

@清风入怀:“胳膊粗怎么了?人家是世界冠军,是靠实力吃饭的!”

@月亮不营业:“她还是个孩子,不要用娱乐圈那一套去审她。”

@三年二班小刘:“说实话,广告还是应该找镜头感强的,全红婵还是专注训练更好。”


网友各执一词,但归根结底,这场争议折射出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年轻运动员,如何看待女性身体,以及我们大众审美的狭隘性。

知名体育心理学专家李慧敏建议:“公众人物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应在不干扰其训练和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逐步过渡到更多曝光。”


一位广告导演透露:“站C位其实也只是一个拍摄安排问题,不代表谁重要谁不重要。而镜头角度、灯光布置等都会影响画面呈现。”


体育营销专家张博则强调:“关键在于品牌方和管理层如何平衡曝光与保护,既要发声,也要护航。”


我们要的,是哪种全红婵?

我们到底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全红婵?是那个站在跳台上沉着冷静,一跳惊人,笑容腼腆的全红婵,还是荧幕上光芒万丈、气场全开的广告明星?


其实,无论哪种,她都只是一个17岁的孩子,一个天赋卓越、背负荣誉却仍需成长的小姑娘。


所以,站C位也好,不站C位也罢,只要她自己舒服、自在、不被裹挟,那才是最好的安排。


胳膊粗一点又怎样?离镜头近脸大点又如何?全红婵的价值,从来不在一条广告里的构图安排中,而是在她一次次精准无误的入水、一分分汗水和训练中。


在网络世界中,我们每一条评论、每一次点赞,其实都可能改变她的轨迹。与其盯着C位上的“粗胳膊”,不如多关注一下她的实力和努力。因为一个民族的英雄,需要的不只是掌声,更是理解和温柔的注视。


你怎么看待这次全红婵广告事件?你觉得她该站C位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别忘了点赞、收藏、关注我们,下次一起看更多值得探讨的体育人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