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之争?王励勤着手做强乒超与刘国梁WTT赛事形成跷跷板效应

王励勤接班刘国梁中国乒协主席职务后,从做强乒超、延长乒超赛程对国乒体制已开始了润物细无声的改革。

如今国乒正面临关键转型期!男队青黄不接的隐忧尚未完全化解,王楚钦外战稳定性待提升,新生代林诗栋等还需大赛淬炼。而洛杉矶奥运会乒乓球项目规则大改﹣﹣金牌增至6枚,新增混团项目,男团女团改为双打,传统备战体系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王励勤也以早已蓄势待发。

上任没多久,乒超联赛就大幅延长赛程,表明了王励勤重振乒超的决心,也可以看出王励勤对国乒现状已经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与刘国梁全力打造WTT赛事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路径。

今年3+1的具体赛制还没出,有可能是三轮大循环积分制。可以确定的是今年一定会有四站乒超 在不同的地方举办,对球迷来说是好事。其实在疫情之前,乒超都是主客场,战线拉的更长且票非常便宜,我参考了2014年的规则,猜测是双循环主客场后前4进行总决赛,做最后的角逐。

依靠王楚钦、孙颖莎、樊振东等明星球员的影响,众大的粉丝和球迷群体会为了明星球员买单,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一些二线球员的收入,平常一些在世界大赛中甘当陪练的球员也有机会展示自己。WTT支线赛奖金很少,大满贯赛和冠军赛又有人员限额,一般要参照世界排名,除了前几号主力以外,其他人没有参赛的资格。如果做强乒超,不但会挖掘一些年轻运动员而且一些二线球员的动力会加大,毕竟,乒乓球运动员收入不高,而他们也需要养家。




去年乒超联赛总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天,第二阶段3天,总共只有8天。当时引起巨大舆论争议,批评者认为这压根儿不能称之为联赛,就像5分钟的电影,跟闹着玩似的,赛程被极度压缩,只为让国乒球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WTT赛事。

乒超联赛是乒乓球运动员收入的主要来源。俱乐部会给运动员发年薪,wtt一年打到头才多少钱?俱乐部也可以利用举办乒超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不过现在门票这么贵,乒乓球热度高拉的赞助商也多,说不定还能盈利了!


乒超最重要的和最让人振奋的是团魂。激发团队里的人都想为之奋斗。正如何卓佳所说,莎莎拿两分,我怎么也得给他凑一分。团队会把原本不善言语的选手变得会表达会释放;给年轻选手练兵机会;让抗责任的选手能够卸下包袱更坦然地面对,而不是固化范式而是推陈出新。这可能就是乒超的魅力。

刘国梁刘国梁也曾打算让乒超联赛对标篮球NBA,诞生一个超级IP,但后来通过WTT拓展乒乓球市场化职业化之路,取得了巨大商业成果。而拉动WTT商业价值的更多的是王楚钦和孙颖莎等中国球员,WTT的宗旨是让乒乓球国际化,提高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进而拉动票房与收视率,增加运动员收入,立足点不仅仅是国乒,而是站在这项运动的全球化视角。它的效应远超乒超联赛,但获利的不是中国球员。




做强乒超和WTT之间其实并不是和谐共生的,比如国乒主力球员因为乒超联系放弃WTT比赛的话,那么WTT的票房收入肯定受影响。这样王励勤和刘国梁两条发展方向存在深刻矛盾,形成了跷跷板效应。

坊间传言以后国手参加世界大赛不按照世界排名选拔,避免球员过多注意WTT商业赛,但是参加世界大赛又依据世界排名获得种子位。最终,最难破局的则是运动员。

(文中照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