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静
他们是离亚运最近的人,安保、记者、志愿者、大厨、司机、保洁。每天不是在场馆里,就是在赶往场馆的路上,早出晚归。
他们也是与亚运擦肩而过的人,很多人没有完整看过一场比赛,有的只能在场外听着国歌和观众的欢呼声,感受亚运氛围。
10月7日,杭州亚组委举办一线工作人员记者见面会,6位亚运工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向大家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00后姑娘:
1094把枪,每一把都经过了我的手
如果说,萧山机场是浙江的第一空中门户,是迎接亚运四方来客的“重要窗口”,那么机场公安局民警就是一位位“守门员”。
机场,是亚运安保最早开始和最晚结束的地方。任务时间跨度久,保障数量大,涉及国家地区多,而且还要确保零差错。为此,萧山机场公安局民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其中非常艰巨的一项任务是竞赛枪支弹药的保管。
亚运会项目中,射击和现代五项,都需要运动员自带枪支和弹药。于是随着赛事开展,1094支枪,25万发子弹,共计139批枪弹随之入境。
面对“枪林弹雨”,机场公安局民警严阵以待。
机场入境时,枪支不可随身携带,只能交给专人保管,这个专人就是00后姑娘吕淑怡。

吕淑怡,看起来清秀稚嫩,做起事来却是一丝不苟。
“各个国家对于枪支的管控政策不一,我们担心运动员会对我国的安全政策不理解,所以赛前做了大量政策解释工作。”吕淑怡介绍说,机场还对参与保障工作的航司和机场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实行专门管理。
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动员都十分配合理解。“我感觉对于安全,不管是来自哪国的运动员,理念都是一样的,实践证明我们的安全政策大家都是认可理解并支持的。”
吕淑怡表示,截至10月6日,机场保障的这139批次弹药,没有丢失一样,没有损坏一件,做到了任务保障零差错。
毕业不久就能参与亚运保障工作,吕淑怡感觉与有荣焉,她说,虽然一场比赛也没来得及看,但是听到运动员们分享比赛经历,感觉自己也参与了一样。“毕竟,每把枪都经过了我的手。”

掌管亚运村伙食的大师傅:
大家最爱“东坡牛肉”
胡传刚是杭州亚运会运动员村餐饮主管。他于2003年来到萧山,从一名实习生到中国烹饪大师,从事餐饮行业将近20年了。2021年3月,胡传刚便加入了亚运村的餐饮筹备工作。
截止到目前为止,运动员餐厅运行29天,累计接待运动员与随队官员39.6万人次,餐厅整体满意度达到98%。
亚运村里最受欢迎的是哪道菜?胡传刚现场解密:“是东坡牛肉。”
这道从“东坡肉”演化而来的菜式,从原料上、烹饪上和口味上,都更容易让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接受。因为运动员的菜肴既要符合食品安全和食源性兴奋剂检测要求,又要尽可能满足各参赛国家、地区的用餐习惯和生活方式,菜单历经近4个月完成运动员菜单编制,并融入了“味美浙江,百县千碗”菜品,经组委会组织各方面专家评审,并报亚奥理事会审核确定。努力做到让各代表团运动员吃得安心、暖心、舒心。
“9月28日,文莱亲王来访亚运村,后来连续6天不间断地来餐厅就餐,还主动赠送了我一枚文莱徽章。”胡传刚说着,向记者们展示起了自己证件绶带上满满当当的徽章。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徽章。都是运动员和技术官员主动赠送的珍贵礼物,更代表着他们对我们餐饮服务的一种认可。”
“这是马来西亚的、这是印尼的……”胡师傅一枚枚细数着着徽章,就像展示一枚枚属于他的金牌。
走红网络的“擦地哥”:
擦亮了地板,也擦亮了青春
在激烈的篮球赛场上,却盯着地板不看球。每逢比赛间隙,就铺上去争分夺秒地擦地板。场面心酸又有点好笑。
最近,一则“擦地哥”、“拖把姐”的视频火了,篮球馆的志愿者们也走入了大众视线。中国计量大学的学生李冠霖就是其中之一。

李冠霖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内容是负责维持赛场地板的清洁。篮球场上,运动员们挥汗如雨,比赛间隙,李冠霖们就要冲上去把地板上的汗渍擦掉,以防运动员们滑倒摔伤,或是扭伤。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非常不易。
“既要保证地板清洁,又不能干扰比赛,什么时候去擦,怎么高效地擦,都有讲究。”李冠霖说,比如两个拖把小队要从两边同时,出发的时间、速度,手握拖把的位置、力度都有规范,动作整齐划一,才能保证地板擦得美观又高效。再比如,遇到球员摔倒在地,一个人去擦时,要单膝跪地,把这个毛巾摊开,这样效率最高。
在网上刷到自己的那个晚上,李冠霖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第一反应是惊讶,没想到我们的工作也有人关注,还有这么多人感兴趣。继而是感动,许许多多人留下了赞扬。
“我们的努力被看见了,被认可,被称为‘擦地哥’我们很开心,也挺自豪。”李冠霖说,自从走红后,每逢篮球赛事,家人都会在直播镜头里寻找他的身影。“能成为亚运志愿者是我大学生活最骄傲的一件事,非常荣幸。”

汪顺火出圈的“Shunsational”
就是他们取的
汪顺首次夺冠的第二天,亚运官方英文会刊《Asiad Daily》在将汪顺设为了封面人物,并以化用Sensational(极具影响力的、轰动的)的“Shunsational”为头版标题报道了他的故事。
“刊登出来,我发现很多的外国记者、官员和运动员都在拿着这个会刊去找汪顺合影签名。汪顺本人也第一时间看到了,因为有一个志愿者把这张封面贴满了运动员村的墙。”在发布会上,石甫天津津有味地讲起了这则报道故事。
石甫天是中国日报文教体育部、杭州亚运英文官方会刊记者,这也是他和编辑同事们的创意,后来,这个词在汪顺的赛程中被中外媒体反复提起。这张封面头版也在指挥中心、主媒体中心、各竞赛场馆、亚运村、接待饭店广为流传。
“讲好中国运动员的故事,能让更多中国运动员被看见,这是我们的职责。”石甫天说。
在亚运报道中,令石甫天印象深刻的还有对丘索维金娜的专访。“她从采访的一开始就一遍遍表达着她对中国的热爱,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让我们觉得非常动容。” 石甫天说,丘索维金娜对体操的热爱与对中国的友谊,让他对亚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父亲做司机,儿子做安保
父子俩一起保障亚运
从亚运村到高尔夫球场,开车需要30多公里,来回需要两小时。这样的行程卢保林一天要跑三趟。
卢保林是一名杭州亚运会班车司机。为了接送运动员,他每天要在凌晨2点起床,4点抵达运动员村接人。
“开车不辛苦,就是早上想吃热乎的肉包吃不到,只能吃点面包充饥挺难受的。”卢保林笑谈自己的经历,表示这点付出不算什么,“顺利送达,平安接回,就是我的愿望。”
卢保林的儿子也是亚运服务保障中的一员,在临平赛场负责安保工作。中秋那天,父子都在各自岗位上,和家人通了个一个多小时的视频电话,就算是团圆了。
“等亚运结束了,最想和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饺子。”卢保林说道。

干净整洁的“大莲花”
他们用汗水浇灌
每天迎接数万人进出,“大莲花”是怎么保持干净又整洁的?这一点,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清废保洁主管于丁丁最清楚。
于丁丁介绍说,按照要求,保洁人员提前3个小时到场。9点开始的比赛,保洁人员6点到场,6点半左右引导到各层岗位上。赛中要求,楼层间不留一张纸,卫生间不留一滴水渍。赛事结束等观众撤场后,再花上两三个小时对整个场馆进行保洁。“通常晚上要工作到凌晨才能结束。”
早出晚归,高强度的工作,大家却都没有怨言。于丁丁说,“记得开幕式那天结束后,有记者来采访,问我们辛不辛苦,大家想都不想,就回答‘不辛苦’,‘再苦也是甜的’。” 那一瞬间,他觉得非常感动。
“他们是一群平凡人,用脚步丈量大莲花,用汗水浇灌大莲花。希望杭州亚运会是最干净整洁的一届亚运会。”于丁丁说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