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枚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砥砺之下,福州体育健儿在全运会上交出了历史最好成绩的完美答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2017年天津全运会的4金6银8铜,到2021年陕西全运会的9金4银5铜,福州竞技体育通过一个周期的沉淀和积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以全运会为平台,福州的体育健儿们也不断向塔尖攀登,成绩斐然。
有成绩,实现新突破

本届全运会,福州由李雯雯、李发彬、刘灵玲、林声、黄梦恺等五名奥运选手领衔,共92名运动员取得决赛资格,超过福建省体育代表团运动员总数的20%,是全运会历史上进入决赛人数、参赛项目数最多的一届。
不断拓宽的项目广度,持续形成的人才厚度为福州体育实现突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据统计,福州选手取得的9金4银5铜共分布在武术套路、羽毛球、举重、击剑、田径、游泳、拳击、排球、蹦床、射击、武术散打等11个大项18个小项。
在武术套路、羽毛球、田径等优势项目上,既有“四朝元老”梁永达圆梦金牌的坚守,也有林雨薇、翁泓阳、陈颖颖等新人的崛起。
更大的突破来自举重和击剑,在这两个项目上,福州体育不仅实现了全运会金牌零的突破,而且一口气拿下六金一银。
两位举重奥运冠军——李发彬和李雯雯捍卫了各自级别上的荣誉,为福州带了两枚金牌;击剑比赛更是荡气回肠,黄佳新一剑定乾坤,帮助福建女花拿到团体冠军;黄梦恺在个人和团体决赛中收获两金,成为福州当之无愧的“金牌王”;林声的一金一银同样代表了福建重剑的最高水准。此外,吴愉在拳击项目上收获的银牌,同样创造了福州体育的历史。
福州市体育局局长陈诸凯表示,“福州选手在陕西全运会上的历史突破,反映出福州竞技体育总体竞争实力有了明显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有所增强。”
有基础,成就新辉煌

如果说,陕西全运会上交出的答卷代表着福州体育的力度,那么,以全运会备战周期为发展契机,福州体育不断地通过高质量发展,夯实业余训练基础,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搭出福州体育的高度和厚度。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福州竞技体育正在燎原的点点星火——2个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7个省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30个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48所市级体育传统校、特色校。
“目前,福州已经形成‘以市体工队、市体校、市水上中心’为龙头,区县少体校为基础的市县联动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据福州市体育局副局长郭志农介绍,福州市业余训练规模常年保持在4000人以上,县区每年向市里输送200人,市级向上级优秀运动队和高等院校每年输送50人以上。
借船出海,探索多元化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同样为福州体育注入新鲜血液。
“吸纳民间资本、协会、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办体育,加强与省内兄弟城市联合培养输送,依托省优秀运动队引进优秀苗子等举措,进一步拓宽福州业余训练渠道,提高项目竞技水平。” 郭志农说。
有思路,期待新跨越

在今年的省青少年锦标赛中,福州男子帆板队获得团体冠军,这是福州水上项目的首枚金牌;与福清侨中、福清市少体校联办的男排项目,也夺得全省冠军;手球同样收获了1金1银3铜……
在这个全运周期,通过与市县(区)联办运动队,水上、男排、手球、足球等项目应运而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积极融入新增项目也将为福州体育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而这些项目上展现的新活力也将进一步补齐我市参赛项目的短板,填补参赛项目的空白。” 陈诸凯说,下一步将推动更多项目市县、市校联办,或市队县办、市队校办,以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实现共建共享。
比赛的指挥棒同样在人才培养和输送的渠道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分层分级”的赛事体系也让“体教融合”持续走向深化。
“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联合每年组织田径、游泳、武术套路、乒乓球、羽毛球等12个项目的比赛,约有3000名中小学生参赛。” 陈诸凯表示,在完善赛事体系的同时,不断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任教渠道,“目前已有85名退役运动员在各级学校任教,为体教融合带来更加专业的指导”。
如今,陕西全运会的大幕已经徐徐落下,对于实现了新跨越的福州竞技体育来说,闭幕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至于未来,同样可期。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