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大脑,又一次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一直以来,1纳米被认为是传统硅基芯片的终点,27岁的北大华裔科学家朱佳迪,带领麻省理工研究团队,一举打破“摩尔定律”物理极限,研发出“原子级薄晶体管”将芯片制程推向1纳米时代。
据了解,这项技术成熟后,芯片制造也将摆脱光刻机的限制,如果由我国掌握,绕开老美的芯片制裁指日可待,现实却是美芯的发展至少向前推进15年。
网友表示:“为什么卡脖子的都是自己人?”
中国“大脑”成海外“秘密武器”
据媒体报道,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天才科学家朱佳迪,在留学后加入美籍。实际上,这在高端科技领域已经不是个例。
据调查数据,全世界大约有60%的AI科学家都供职于美,其中1/3都来自中国。《纽约时报》直接将中国人才称为其高端科技领域的“秘密武器”。
老美那座高不可攀的科技长城,其中很多的砖瓦都来自中国。而这座城墙如今也围困住了我们自己。
近年来,老美为了维护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绝对话语权,正在不断升级对我国芯片发展的围追堵截。目前也是我国突破技术封锁,生产自研芯片的关键时期。顶级人才在这场较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国内两所TOP学府培养出的人才,很多都没能助力我国高端科技的发展。2024年,其留学比例达到14.2%和18.9%,但回国比例仅占20%。
此外,据公开数据,卡住“中国芯”的公司中,80%的CEO或创始人都是华人。
据《环球日报》报道,我国顶尖人才流失数量已居世界第一,除了美国,日本的“高端外国人才”也有66%来自中国。任正非也曾痛心提问:“为什么不能让中国养的鸡,留在国内生蛋?”
此前,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弃美归国,任教6年后再度离开,临行前他留下的三句话,或许揭示了我国人才流失的原因。
二、“不是不想回,是他们给的太多”
许晨阳认为我国的学术界太过于追求功利化,有悖科研初衷;太讲究论资排辈,年轻学者难以施展拳脚;学术论文造假现象严重,连大拿都在投机取巧。
而在国外更重视实际的科研成果,据了解,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科研转化率一直维持在50%以上,反观我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遥遥领先,但转化率仅3%,很多研究被束之高阁,或者只是评职称的“敲门砖”。
不仅如此,连日本科学家获得诺奖的概率是中国科学家的5倍以上。2007年,山中伸弥就因细胞重编程,技术获得两次诺奖,并被评为本世纪最具潜力的生科技术。
据《Nature》文献,通过诱导“山中因子”能使细胞退回新生状态。日本源生生物顺势在此领域深耕,落地科研成果“派逻维Pro”。据了解,该科技可焕活细胞能量,清除老化细胞,亦能发挥相似潜力。
另外,在国外科研人员也拥有专利权,能通过商业化,让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持续获得科研成果收益。“派逻维Pro”在走向市场后,虽单价4位数,仍然在银座三越百货等线下店铺捧成“排队王”,后拓展海外市场,通过亰东将第一站瞄准国内。
不知道这项成果中有多少华人助力,但是该科技在进入我国半年,就拿下50亿市场,据亰东后台数据,不乏有人一次性囤12瓶,并称“身边的人都在吃。”随着全球老龄化发展,“派逻维Pro”类背后市场已经高达3000亿。
也就是说科研人员凭一项科研成果就能实现财富自由,而2019年我国科研人员的年收入平均仅10.9万,相比之下,留在海外人才坦言:“不是我不想回,是他们给的太多。”
三、科学家回流在路上
实际上,我国也意识到顶级人才流失的严峻,正在正清科研环境,让被“读心术”挤占的学术氛围回归本心。同时,国内对于科研经费的投入正在逐年递增,相对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幅度高达18%。
与此相对应的是,2019年-2021年间,已有3878名华人科学家离开美国科研机构,杜灵杰也是其中的一员,果断拒绝了老美的百万年薪,回到中国助力“中国芯”的发展。
如今,我国的科研之路正越走越平坦,在外的科学家陆续回流,帮助我国在芯片、生物科技等关键领域突破技术封锁,虽然这个时间慢一些,但也是一个好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