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 | 从“拆家顽童”到“机器人工程师”,“05”后大学生带“小巨人”跑上马拉松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个头虽小却气势满满,身着酷炫银蓝拼色套装,“e人”属性拉满频频转头挥手……最近,一场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在一群形态画风各异的“钢铁选手”中,0.75米的“0306小巨人”吸引了不少现场观众拍照打卡,直播平台上也涌现着“萌萌哒”“太可爱了”的评价。

图片来源:受访者

这位“小巨人”出生于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才刚“满月”不久。跑道上,“05”后大二学生任天赐紧随其后,密切关注着“小巨人”的一举一动。他不仅参与了“小巨人”的设计研发,这次也陪伴在侧一同上了赛道。

“看着我们的机器人在场上顺利出发,周围全是惊叹声和掌声,那种自豪和激动,现在想起来还热血沸腾!”任天赐笑言,“我娘在我赛后开心地看着我说,我所喜欢的机械已经入门了,以后再接再厉。我的高中班主任看见了,发到了我们的班级群里面,为我庆祝,说我不再是就会惹祸的小男孩了,长大了。”

拆解与重构:于0.1mm见“工匠精神”

在任天赐看来,“命运齿轮的转动”或许来自于他拆掉的第一个闹钟。“小时候玩乐高那会儿,每次会把一堆零件拼出个会动的小车、机械手臂,拼着拼着就上瘾了。后来还忍不住拆家里的旧闹钟、小玩具,就想弄明白里面的齿轮怎么转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好奇心,不知不觉就把我往机器人这条路上带了,越走越觉得有意思。”

这份近乎执拗的好奇心,让他在高考后毫不犹豫选择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一加入学校机器人社团后,他跟着学长学姐学到许多组装调试的本事,还当上了社长。

这次被选中加入“小巨人”团队后,任天赐主要负责动手组装和调试,一来就能直接上手干活,把机器人零件装好、调顺。“本来就一直对机械特别感兴趣,参加了这堂特殊的实践课可以多方面地锻炼自己,跟着老师同学们一起搞技术,从实践中学习。”

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一次组装机器人时,按课本公式计算自由度完全正确,实际运行时机械臂却频频卡壳。经团队排查发现,原来是零件存在误差。于是他们反复调整安装角度,甚至用垫片弥补误差,最终让机械臂顺畅运转。“这事让我知道,光靠书本不行,得多动手调试,积累经验,后面做设计我都会提前留好容错空间。”

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也让任天赐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总觉得零件差个零点几毫米无所谓,结果机器装好根本动不了,只能全部返工,吃了大亏。现在我知道,细节决定成败,每个螺丝、每根线路都不能糊弄,必须把误差卡到最小。”

他感慨道,“对我们这代人来说,科技强国不是空话,就是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技术细节做到极致。齿轮、算法,每一个基础技术都像拼图,拼得越严实,中国科技才越强大,这就是我们要扛起来的责任。”

图片来源:受访者

马拉松前夜崩溃边缘,团队涅槃

和“小巨人”一起上跑道当天,任天赐看起来状态不错,微笑向观众挥手致意。而在这份“松弛感”背后,他其实刚刚经历了“至暗时刻”。

比赛前夜,他不慎接错线路,导致机器人短路。“当时整个人都慌了,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满心都是挫败。结果老师和队友一句抱怨都没有,直接撸起袖子陪我通宵拆零件、换主板、换线路、反复测试。那晚我们失败了无数次,每次以为修好了,一测试又出问题,真的特别崩溃。”

直到天亮,随着机器人重启的嗡鸣声响起,他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这段插曲让他体会到“团队”二字的分量,更让他领悟到,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怎么从失败里找经验。

“其实当晚团队在一点点排查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总结出调试的细节和容易忽略的隐患,还摸索出快速定位故障的方法。”任天赐说,“正是这种反复跌倒的过程,反而让我学到了最多。每一次跌倒后爬起来,都会让自己变得更强。所以现在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那晚,告诉自己别慌,办法总比问题多!”

如果说这次“并肩作战”给了他直面危机的勇气,那么指导老师邱钊鹏则教会他如何用创新思维披荆斩棘。

“邱老师是我的精神楷模,在遇到机械难题时,邱老师总能打破思维局限。没有专用工具,他就用相似物件巧妙替代;遇到复杂问题,他习惯从多维度切入解决。”任天赐被这种灵活变通、不拘泥于常规的思维方式深深影响,他明白了在机械设计与调试的学习和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突破固有思路,用创新思维解锁更多可能。

科技的温度:致五年后的“自己”

参赛当天,“小巨人”的“ootd”只是“衣橱”中的一套。除了配上“耳机”的未来感“战袍”,“小巨人”还拥有哪吒、财神爷等套装。而为提升“小巨人”的互动亲和力,任天赐的队友还将00后的常用词汇网络“热梗”植入“小巨人”的语言程序中。

图片来源:受访者

“我们觉得‘小巨人’不是冰冷机器,而是能和人‘交朋友’、有温度的伙伴。像是它萌萌的招手动作,就是想告诉大家,科技发展不仅是为了突破技术边界,更是为了让生活更有趣、更有人情味。”任天赐坦言。

“小巨人”虽“小”,背后涉及的学科可不少,比如它的“穿搭”设计就由北京科技职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负责。而这种跨领域的思维碰撞也让任天赐对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场景落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想到给人形机器人穿上特制的‘耐高温防护服’。用防火、隔热的特殊材料做外壳,既能扛住熊熊烈火,又不怕地震坍塌时的撞击。以后一旦发生火灾、地震,这些机器人就能代替人冲进危险区,精准定位、快速搜救,把伤亡风险降到最低。”任天赐激动地说。

这样的构想并非空中楼阁。他已将自己的职业规划锚定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未来想专注研发能替代人类执行消防救援、矿山抢险等高危任务的机器人。通过提升它们耐高温、抗辐射的性能,让这些‘钢铁伙伴’深入险境,减少救援人员伤亡风险,真正用技术守护生命安全。”

学校的机器人设计创新团队工作室,是任天赐与队友“奋战”了30多个日夜的“大本营”。在工作室墙上,贴着一张“‘0306小巨人’2025 - 2030机器人半马比赛规划图”。按照计划,“小巨人”在2030年将长到160cm,跑到22km以上。

“到那时,希望自己能成为机械设计调试领域的工作者,为国产机器人崛起添砖加瓦。”如果有机会和五年后的自己“连线”,任天赐最想说:“记住:加油努力,把技术技能练好,沉住气打磨本领,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记齿轮转动时,青春正轰鸣

“蛰伏30加日夜,今朝出鞘试锋芒。”带“小巨人”参加完马拉松的当晚,任天赐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透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淡然。

他真诚地对记者说,“其实我赛后看着电视上的自己,有一种不现实的感觉。因为我自认为不是各方面都优秀的人,但是跟随着老师不断学习,以及借助学校搭建的平台,我真的可以做出来成品。看着成品出炉,我由衷地感到骄傲。”

然而,谦和的他在谈到“五四精神”时,又展现出年轻一代的硬核担当。“五四精神在我们科技青年这儿,就是不服输。为打破‘卡脖子’瓶颈,我们多学一项技术,多攻克一个难题,就是在出力。每个人的努力虽小,但聚起来就能让中国机器人不再受制于人,而是把发展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传承五四精神。”

从拆解闹钟的顽童到参与机器人设计的“现场工程师”,任天赐的成长轨迹恰是当代科技青年的生动注脚。在他们身上,五四精神不再是历史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实验室通明的灯火、数十万次调试的数据,以及那句“科技报国”的朴素誓言。

当“小巨人”在马拉松赛道完成它的“成人礼”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智能体的进化,更是一代青年用代码与齿轮,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