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6月24日上午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京揭晓

李德仁院士

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1939年12月,李德仁出生在江苏泰县溱潼镇(现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11岁时,李德仁考入泰州中学。他办公室的书柜里,至今保存着一张当年的成绩单,除了体育,基本都是满分。虽长期在湖北工作,但李德仁院士始终心系家乡发展。


李德仁珍藏的中学时期成绩单


120年多前,泰州姜堰人李贞发写下了80字的《李氏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要求李氏后人诗礼传家、德才报国、勤学苦读、奉献社会。


李氏子孙耳濡目染家风家训,不断完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成就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一门三院士”



李德仁的弟弟李德毅是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们的堂弟李德群是材料成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三院士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都毅然回国,怀着“德才报国”的家国情怀,为后辈树立了为人处世的典范。


如今,享誉全球的李德仁院士,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更是为传奇的“一门三院士”故事,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人物故事

李德仁:

毕生只为“祖国需要”




1957年高考后,李德仁被“分配”到了刚成立不久的武汉测绘学院(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前身)。



李德仁与妻子合影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已经39岁的李德仁,如愿成为王之卓教授的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李德仁留校任教,随后赴德国进修,在波恩大学,他提出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绘界称为“李德仁方法”。在斯图加特大学,只用两年半时间,便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学位课程,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史上的百年难题。


回国服务祖国


1985年,李德仁谢绝了国外科研院所的邀请,毅然回国,回到母校任教。


近4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遥感对地观测水平,持续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创新,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引领了我国测绘遥感的跨越式发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成为我国获得“布洛克”金奖的第一人。


李德仁和部分团队成员


是什么力量,支撑李德仁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他在此前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汶川地震对他的触动。


当时,我国只有3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而且数量很少,无法第一时间“看清”汶川的情况,李德仁只能在全世界找朋友要卫星数据。直到第三天,才等来了意大利科学的相关数据。


“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我们遥感人没能顶上!”因为这个巨大的遗憾,李德仁作为牵头人向国家提出“建设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建议。而后,李德仁共同主持相关国家专项的顶层设计,带领团队攻克了遥感卫星高精度数据处理的系列瓶颈问题,大幅提高了我国卫星遥感影像精度。


这些年来,从支持青藏铁路测量到参与汶川抗震救灾,从北京奥运会安保到数字敦煌工程,从协助农林部门摸清家底到利用夜光遥感分析经济情况,从南水北调可行性分析到助力城市智慧交通……李德仁和他的团队,一直忙碌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永远创新的战略家


今年,李德仁院士已经快满85岁,他还在为一个“大项目”操劳着——计划发射200颗卫星的“东方慧眼”星座项目。去年4月24日,“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在武汉大学宣布正式启动。


李德仁介绍“东方慧眼”项目


“以前的卫星要么‘拍照’功能强大,要么可以导航,要么用于通讯,而我们的卫星将这些功能集合在一起,就像智能手机一样十分全能。”团队成员赵泉博士说,它甚至能上传安装新的APP,实现应用功能更新。


李德仁畅想,“东方慧眼”星座将来会以非常低的价格来为全社会服务,几乎每个人的头顶上就有一颗“东方慧眼”星座的卫星,普通人就可以用手机“调用”头顶的卫星,3到5分钟内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图片或者视频内容,实现大众“玩微信”向大众“玩卫星”的时代转变。



来源:央视新闻 极目新闻 泰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