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走近科学》被停播,十几年的播出,愣是播成个笑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前言 ≻—●

“楼道里的黑影究竟是人是鬼?凶宅中的狗子为何深夜惨叫?少女内衣频频失窃究竟是何人所为?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从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到如今的停播,一个科普节目,在播出十几年后却将自己播成了笑话。

走近科学停播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这档栏目又为何会从“走近科学”逐渐变成了“走近不科学”?

●—≺ 《走近科学》的初心 ≻—●

2019年9月30日,《走近科学》播出节目《治理水花生》,节目的放映模式均走的是正常流程,唯一令人不解的,便是片尾缺少了下集预告。

到了第二天,网络上却突然曝出了《走近科学》停播的消息,那期平平无奇的《治理水花生》,成为了《走近科学》的最后一集,没有煽情的告别,没有任何的提前通知,这档曾经的央视王牌节目,就以这样的方式对人们告了别。

当人们得到这条消息后,分别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虽然很多人近10年没有观看这档节目,可真到了说再见的那一刻,心里多多少少还会有些不舍。

但也有人对《走近科学》的停播拍手称快,在这些人看来,这个节目完全脱离了科学,只会弄一些故弄玄虚的剧情糊弄观众,简直就是个笑话。

不可否认,《走近科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确实大量使用了“诡异”的元素,可事情的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可从《走近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似乎并没有那般不堪。

1995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广电部当即就组织召开了专家座谈会,讨论广播电视行业如何为“科教兴国”战略服务。

经过多位专家历经3年时间的策划,1998年6月1日儿童节当天,《走近科学》节目横空出世,并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进行播出。

这档节目的是为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而诞生,在上映初期,《走近科学》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为了能更好的给观众普及科学知识,栏目组贴心的将节目分为了四个小版块,分别为《科学生活》、《科学关注》、《科学人物》以及《科学信息》,有时候甚至还会请科学界的权威人士来到现场当嘉宾。

●—≺ 《走近科学》转型 ≻—●

在1998年和1999年的年度全国科教节目奖评选中,《走近科学》荣获优秀栏目一等奖,在这个阶段,《走近科学》积极配合了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实事求是记录了一系列科技节的重大事件。

但一档电视节目的内容就算有再多干货,没有人爱看也是白费功夫,《走近科学》正儿八经普及科学知识的模式并不受大众喜欢,收视率一降再降。

根据主持人张腾岳的回忆,那段时间是他事业的低谷,也是节目组的困惑期,最差的时候,这档节目的全国收视率为0,就像是噩梦一样。

初期的《走近科学》栏目就如同像是在播出长新闻,其叙事方式就是国家出现了某种问题,然后出现了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团队,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挑战。

这种叙述模式充满了正能量,而且也能从中学到很多干货,可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老百姓看电视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放松娱乐。

持续走低的收视率,让《走近科学》被电视台“黄牌警告”,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为了保留这档节目,栏目组决定进行改版。

2004年4月份,改版后的《走近科学》出现在公众视野,不同于之前正儿八经的新闻式科普,改版后的节目转为了叙事,而且专挑奇闻异事。

自从节目转型之后,收视率就开始持续攀升,获得了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双丰收,从央视的“弃子”一度成为了央视王牌节目。

在改版后的三年,《走近科学》的平均收视率达到了之前的15倍之多,甚至还有大量的观众寄来信件,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奇闻异事。

那段期间,是这档节目最辉煌的阶段,每期的收视率都在0.8左右,其中《香尸谜案》这期节目的收视率更是达到了2.17,在内部凭一时获得了年度影响力、年度收视率等各类表彰。

之所以《走近科学》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它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利用诡异的配乐、故弄玄虚的剧情外加“吊胃口”式的解说方式,让观众看到根本停不下来,即使不少人知道真相会令人大跌眼镜,可还是忍不住会看完全集

《走近科学》它仿佛有一种魔力,他的观众上至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下至八九岁的小学生,毕竟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无法抗拒自己的好奇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近科学》终究还是走向了下坡路。

●—≺ 走下坡路 ≻—●

2006年之后,《走近科学》迎来了批判,不少人在网络上发帖,指责这档节目不严谨,各方面制作的太过儿戏,分明是在宣传“伪科学”。

就连人民日报也刊登了批判文章,声称《走近科学》是“媒体装神弄鬼的一面旗”,不少人甚至还呼吁停播这档栏目。

在人民的呼声中,《走近科学》不得不开始收敛,对节目进行了调整,并砍掉了许多之前已经制作好的“猎奇类”节目,选题方向也有所变化。

根据栏目编导王敏阳所言,调整后的节目不再去强调太过怪力乱神的东西,在这种题材的处理手法上以及节目包装上,也不会如同以往那般使用特别大的笔墨渲染。

面对观众们态度的转变,节目主持人张腾岳认为,之所以观众会感到失望,是因为他们没在节目里看到类似“真有外星人,还抓了活的”这样的戏码。

确实,《走近科学》有很多期的内容并不如开头前言所讲的那般,说白了就是“标题党”,从而得罪了不少观众。

但这还不足以让《走近科学》最终走向停播,因为就算外界存在质疑,只要电视台顶住压力,栏目组稍微收敛一些,这档节目就可以按照之前的模式继续播出,真正令它停播的原因,是时代的发展以及文盲率的下降。

时代的变化增加了节目制作的难度,家家户户都普及了电脑,人们想看什么东西,完全可以在晚上进行搜索。

王敏阳表示,自己找选题开始变得愈加困难,想找题材没有,能找到的东西又特别可笑,比如说某篇文章的标题特别惊悚,结果点进去一看,内容根本和标题沾不上一点关系。

可以说,《走近科学》就是为电视时代而产生的节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节目变得不再那么吸引人,可能《走近科学》刚刚播出,就会有人在网上把事件的真相搜出来公布。

不仅仅只是互联网的普及,文盲率下降也是节目停播的重要因素,人们变得不再如从前那般“好糊弄”,不少人一看到开头就猜到了结尾,从而丧失了继续观看的兴趣。

之后,《走近科学》再次改版,逐渐回归了正经科普路线,期间还播出过“打假”类型的科普节目,比如说打假燕窝功效,以及揭开“电子烟无毒”谎言,但收视率却依旧是持续走低。

《走近科学》编导王敏阳在参加同学聚会时,被同学提问道:节目的那些故事都是怎么编出来的?

面对提问,王敏阳认真的回答称:“没有一个是编的,没有一个是添油加醋夸张了的,民间的怪力乱神是没完没了的,有些想象和描述没法登大雅之堂,我们甚至大部分之间都是在弱化它。

●—≺ 小结 ≻—●

2019年9月30日,在播出《治理水花生》最后一期节目后,《走近科学》宣布了停播,可能选择适宜的时间重播,亦或是永远不再播出。

其实自从2012年以后,《走近科学》的收视率就开始一路走低,能坚持到2019年已实属不易,与其说《走近科学》遗憾停播,倒不如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虽然这档节目故弄玄虚,把几句话就能讲完的事硬是拍了几十分钟,成为了一个“笑话”,但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起到了科普科学知识的效果。

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走近科学》在前一天停播可能也有着自己的用意,70年了,大家都已经“走进了科学”,已经不再需要《走近科学》。

主要信息源:

1、原文登载于期刊《电视研究》2008年5月5日:《从《走近科学》看央视制片人管理改革》

2、原文登载于老年日报2019年11月9日:《是“伪科学”吗?《走近科学》停播》

3、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19年10月8日:《《走近科学》剧终!我们误会它啦……》

4、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1年8月30日:《为何频频失窃?总是深夜惨叫?究竟是人是鬼?《走近科学》→走进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