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河继续在草原上绵延流淌

黄河,奔流不息、绵延万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黄河从上游进入中游的“几”字型区域里,分布着与阴山紧密相连的欧亚大陆草原,这里广袤无垠,一望无际,却也曾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沙丘侵入黄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协同配合,统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于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和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现如今,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的草原也继续焕发出新的色彩。

黄河沿岸治理稳定后

就在黄河沿岸,有这样一支致力于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团队,这是一群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龄仅为35岁。他们怀揣理想信念,在风沙呼啸的黄河沿岸,看着恶劣自然环境,倍感肩上责任重大。他们是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团队,于2021年获得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

汗水浇灌草原大地,奋斗是最鲜艳的底色

“生态治理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想,要深入一线了解生态环境现状,通过系统的观测、思考、实践,才能为科学治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正是秉持着这份信念,团队扎根黄河沿岸,10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守岗位。

科研人员正在对近地表风沙通量进行观测

为了获得第一手长序列实测资料,实现黄河沿岸的环境变迁及对风沙输移规律的系统研究,团队长期驻扎在荒芜人烟的刘拐子沙头。怀揣着满腔热血,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漠,夏季40度的烈日里酷暑难耐,冬季零下20度的风沙中寒风刺骨。沙漠深处,汽车无法行进,他们每天扛着仪器步行至少3公里到达测试地点。平日出去工作都背着水、馒头和榨菜,在呼啸的风沙中里吃一桶快速面都是奢侈的享受。

在风沙中吃快速面的科研工作者

冬季在冰面获取输沙样本的工作人员

他们以天气预报为参考资料,以风为令,见沙为号,一手紧紧攥着记录仪,一边观测着集沙仪,一动不动地坚守在观测点上。有时到了夜里仍然需要坚守在沙窝子里等待着大风的到来。

然而眼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更为艰难的是科研的进度举步维艰和多次试验后没有令人满意的成果。在单位的支持、信任与鼓励下,他们怀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骨,经过野外实践、走访调研和查阅文献,历时8年的观测研究,团队取得了60多万条第一手基础资料,初步摸清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风沙流结构、沙丘形态、沙丘运移规律、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情况,为科学回答该区域入黄风积沙量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依据。

工作人员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风沙观测

工作人员坐在农用车上前往观测地

漫漫求索路继续向前行

为了能够在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团队将科研的主战场扩展到库布齐沙漠的十大孔兑地区,该地区是典型的风水复合侵蚀区,冬春季风沙活动频繁,流沙进入孔兑河床沟道,夏秋季每遇强降雨,孔兑洪水挟带大量泥沙,不仅严重淤积黄河内蒙古河段,而且严重制约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几年来,团队不畏艰难,秉持科学态度和执着精神,每年野外工作135天以上。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负责人郭建英反复强调:“做科研决不能脱离群众,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人民服务,群众遇到的困难就是科学问题的源头。”就这样,团队快速地摸清了十大孔兑区域周边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和当地的农牧民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淳朴的友谊。也正是这样的朴实与专研,团队通过试验研究阐明了黄河支流十大孔兑来沙对干流水沙条件变化的贡献,这对于保护黄河、提高防洪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作人员在沙丘上进行风沙流结构观测

责任扛在肩,让科普润物细无声

科研与科普本就不能分割,多年来,团队致力于科普工作的开展,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也不断吸引着广大青年参与其中,参与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中来。

2021年12月16日,水利部牧区水科所草地水土保持生态技术试验基地被评选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五批“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是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示范平台。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是在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建设的,是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能够宣传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开展参与水土保持科普体验活动的场所,是为公众提供水土保持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是水土保持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

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围绕“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主题,团队举办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云研学活动”,团队专家就“草地野外综合调查实践指导”进行了科普讲解,围绕草原植物分类、植被土壤取样方法、生态水文调查、碳循环观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近百余人参加了研学活动。“云研学活动”向社会普及了野外试验技术方法,展示了先进科学装置,对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21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提档升级成为“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现了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平台建设零的突破。

国家站的建立,将有力支撑我国草原区生态水文学科发展,对于加强草原区水源涵养、水文调控、防沙抑尘、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土草畜系统调控乃至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团队将继续在治黄研究的路上

满怀理想,坚定信念

不畏艰辛、砥砺前行

脚踏实地、无私奉献

用奋斗的笔锋

谱写着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之歌

让美丽的黄河继续从草原上蜿蜒流过!

来源: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

各位青青

甘肃省“青年大学习

网上团课2022年第21期

正在学习中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学习

请关注一下吧!

微信订阅号:

MQGQT

抖音号:

青春民勤

往/期/回/顾

民勤县西关小学开展“喜迎二十大 共筑中国梦”主题橱窗书画作品展评活动

民勤县

东关小学举行 “ 落实‘ 双减 ’促成长·队列队形展风采 ” 比赛活动

民勤县南关小学举行2022年秋季趣味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