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为何变得难吃了?科学家历时4年研究,发现了番茄变味的关键

以前能当水果吃的西红柿,为何现在很少有人会生吃?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新买了西红柿之后,我自己就能“炫”好几个,但是现在基本不会生吃了,因为感觉它的味道变了。不止我这么觉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反应西红柿的味道变得越来越难吃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改变了西红柿的味道?来来来,关注过客,听过客说。

西红柿的起源

西红柿学名“番茄”,是家家户户最常吃的一种食物,原产于南美洲,属于茄科,和马铃薯和辣椒的关系比较近。其实最开始番茄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观赏的,原始的番茄比较小,有点像豌豆,后来通过人类的干预之后使果实膨胀了很多。

开始没人会吃番茄,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有毒的,所以都拿来当做观赏植物慢慢流传到了多个国家,最早记载食用番茄的是一位意大利医师,他在1544年称番茄可以炒着吃,不过那时候并没有广为传播。

直到17世纪,一位法国画家在多次绘画过番茄之后就被它的外表所吸引,就品尝了一个,发现味道酸酸甜甜得很是美味,另外也没有中毒。于是他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朋友们,就这样,番茄能吃的消息被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之后番茄也经常出现在食谱中。

18世纪时,西红柿已经成了南美地区的“百姓日常”,对于西红柿的做法也是各式各样:生吃、炖汤、炒菜、做酱等等。而我国的番茄是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的,最早是通过海路从广东那边传入的,开始也是只用来观赏,直到清末、民初时人们才开始食用番茄,到20世纪时,番茄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蔬菜。

番茄为何变得难吃了?

番茄在之前经常会被当做水果来生吃,但是现在的番茄由于味道的改变,基本只会在做菜的时候使用,那么番茄为何变得不好吃了?

据专家表示,现在的西红柿之所以不好吃是因为品种不一样了,以前的西红柿基本是“沙瓤”,在运输中容易破损,也不耐放,所以逐渐淡出了市场。而如今的西红柿表皮较厚,方便储存,不容易坏,但是口味不好。

其实从20世纪开始,商业农业开始爆发式增长,番茄的品种也在人们的培育中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世界上光番茄的品种就有数百种,大多保持了高产量、更红更结实的特性。这些特性帮助了种植者获得更高的售价,但是也导致番茄中的很多基因被丢失。

对此,我国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团队研究过,该研究团队组织了一个170人的“品尝小组”,在历时4年的时间里共对100种番茄进行了品尝实验。最终发现了有33种影响番茄味道的因素,其中包含包括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和29种挥发性物质。

而通过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现在农户种的番茄中失去了控制番茄味道的基因,这种基因不止改变了它的味道,还使番茄的甜度降低了。

除此之外,人们为了减少在运输途中导致的外皮破损,也让番茄不那么容易腐烂,所以基本在番茄还没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被采摘了,这就导致番茄没有受到充足的阳光和足够的土壤养分。

而番茄的味道正是在成熟的过程中慢慢释放出来的,如果剥夺了番茄成熟的过程,也就相当于变相地剥夺了番茄的美味。

如今的番茄味道变了,营养会降低吗?

我们都知道,番茄是一种营养含量很高的“水果型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番茄红素,番茄红素是一种植物化学物,其抗氧化的能力是维生素E的10倍左右,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有效减少癌症的发生,还可以降脂、降压。

那么如今的番茄营养会降低吗?其实并不会,如今的虽然说品种和基因有改变,但不会改变其营养成分,不同的品种之间营养成分差异并不大,可以放心吃。

不过虽然说番茄的营养很高,但是仍有部分人群不适合吃,比如脾胃虚寒者、肾功能不好者、容易胃痛腹痛者、白癜风患者等。番茄属偏凉性食物,并且里面还含有柠檬酸和苹果酸等物质,所以肠胃不好的人不建议吃。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了,关注过客,听过客说,我们下期见。